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立鸣
2月7日,农历腊月廿八,是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百姓“过小年”的日子,在外的游子们,从五湖四海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团圆迎新春。
午后,罗湖镇中华村一间老宅中,今年82岁的村民付芙蓉正在家中杀鸡宰鹅、剥虾切肉、烧水做饭,忙得不亦乐乎。“今晚,孩子们都要回来吃团圆饭。”付芙蓉一边向灶下添柴,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富了、乡村美了、生活好了,平时都是用电磁炉烧菜,只有过年、过节聚餐时,才会启用这口“老灶”。
付芙蓉有4个儿女,其中3个都在外地“打拼”,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见面。“孩子们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但回到家,他们在我眼里都还是孩子,希望能用子女儿时的味道,让他们有着家庭亲情的回忆。”付芙蓉摩挲着灶台。
正说着话,付芙蓉的小儿子黄海军来到厨房帮忙。“只要老娘在家,再忙再远,我们逢年过节都一定回来。”黄海军告诉记者,这口柴火灶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家里祖孙三代人都吃过这口“老灶”做出来的菜。“这菜还是儿时的味道,它承载着回忆,承载着亲情,承载着家乡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格外美味。”黄海军说。
随着一道道大菜出锅,夜幕也逐渐降临,忙碌一天的付芙蓉和儿孙们围坐在老屋的圆桌前,觥筹交错间,忆往昔、说将来,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