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三个课堂”

  黄 磊

  今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高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在用好“三个课堂”上下功夫,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用好教学主课堂,厚植爱国之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提升理论教学话语转换能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有理论深度、有价值高度、有视野广度、有生活温度、有奋斗态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亲和力、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新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史料和事迹等,让爱国主义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每个章节,形成全覆盖。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式、参与式、小组合作探究式、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爱国主义教学资源,构建新样态课堂。将读、讲、写、演、赛五种教学形式融为一体,由读及思,以讲导思,转思为写,以演促思,以赛促学,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精读中释惑、在写作中体验、在演讲中欣赏、在比赛中收获,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的兴趣和获得感。转换理论话语,提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网络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情感教育,使教学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相统一,让学生感受理论之美、情怀之美、信仰之美,让感性和理性的张力得以融合,使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提升。

  用好各学科专业课协同课堂,砥砺强国之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应在各科教学中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砥砺强国之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应当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课程联动、师生联合、资源联系“三联”协同。课程联动,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对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等进行统筹设计和安排,整合教学内容,将爱国主义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不同课程的功能互补。师生联合,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教学共同体,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业课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提炼与课堂设计。资源联系,即运用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聚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重点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资源,构建学生智慧学习场域。

  用好社会大课堂,实践报国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高校应当注重实践育人,通过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让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养老院、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红色遗址参观学习,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受教育、长才干、得锻炼、作贡献,在红色的大课堂里辨真伪、明对错,传承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应开展爱国主义阵地建设,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校园,构筑红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开展爱国主义艺术作品评选活动、爱国主义演讲朗诵比赛、歌舞节目展演等,有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比如,组建大学生“我讲爱国主义精神”宣讲团,定期奔赴中小学、社区、企业、农村开展爱国主义精神宣讲活动,形成调研报告、微课视频等成果,并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分享中感悟爱国主义,在行动中践行爱国主义。

  (作者系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高质量落实
魅力赣鄱
高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三个课堂”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