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当有大作为

  袁 雄

  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今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到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引。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理应在理论阐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 要在理论阐释上创新作为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特点作出系统、科学、准确的理论阐释,是当前高校理论界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部署和长远影响等进行研究阐释。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深入调查研究,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态,不断研究阐释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新质生产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高校有多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可以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全面系统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坚持人民至上,让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要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增加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吸引和培养具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 要在科技创新上久久为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引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先导性和支撑性因素。高校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水平。“嫦娥探月”“蛟龙下海”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都不乏高校科技成果支撑。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力量,高校的科技创新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专门研究和前沿探索,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要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布局科研创新计划。基于供应链循环思维,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以提升循环韧性、质量、效能为目标,加强有组织校企科研攻关合作,在战略层面与企业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在运作层面助力企业解决产品缺“芯”少“魂”问题,在平台层面助力实现循环畅通增效。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持续性的科技攻关,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 要在成果转化上积极有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要素、技术、制度、产业等多个方面加以协同推进。高校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供给者,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迫切要求。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服务和生产方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要主动对接并深度融入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等加强对接,打通“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全链条,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目前高校内部的转化机制在某些环节存在不顺畅或不完善的情况,导致科研成果难以顺利转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更加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确保研究方向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当有大作为
魅力赣鄱
把握内在规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扎实推进产业大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