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昌航空大学

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学校大门
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和共话马院高质量发展活动
学校举行“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集体备课会
“双师同堂”丰富思政课形式
师生开展“一线课堂”社会实践

  李德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0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导全省开展“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旨在破解江西省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2022年7月,教育部同意在江西省设立以“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南昌航空大学作为全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改革组长单位和牵头单位,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改革成效

  教学质量提升 育人成效显著

  南昌航空大学是最早参与“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的高校之一,是省级“概论课”改革组长单位,与5个牵头单位、20余所高校组成教学共同体,在改革过程中围绕办好思政课、用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吸引力、针对性不强,认同度与接受度不够,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及思政课理论体系庞大,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且更新快、时事性强,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热点等涉及深层次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仅靠教师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很难完成相关教学,存在思政课讲不深、讲不透、更讲不活的问题,把握育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力求学思用、知信行相统一。学校采用“大问题+小问题”和“专题+活页”的专题设计方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依托层次化协同的新型教研共同体,凝聚办好思政课的合力,引导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发力;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实现思政课从单一发力向多课同向协同发力转变;丰富教学形式,实现一课一师向一课多师转变,让思政课有吸引力、课堂有魅力、教师有聚合力。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形成可推广借鉴的教学改革做法与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热情和教学投入度明显增强;90%以上的青年教师认为“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在重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把握、课程内容的优化、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互动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概论课”和“四史课”获批省一流课程,郭莉名师工作室团队获批省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概论课”获批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等在全省“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集体备课会上多次作典型发言。教学改革成果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中心、双师同堂示范课和一课多师示范团队各1个。

  ▶▶ 改革路径

  破解制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矛盾

  矛盾是问题所在。学校主要围绕制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矛盾,即课堂教学单一供给与学生需求多样的矛盾、思政课要求高与教师个体知识有限的矛盾以及课程教学封闭性与育人开放性的矛盾开展一系列改革。

  聚焦课堂教学单一供给与学生需求多样的矛盾,持续改进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教学单一供给和学生需求多样的矛盾,通过问题重组教材内容,持续改进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形成基于共建共享的“问题导向+专题呈现+活页补充”新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通过问题重组教材内容,以“问题式”呈现专题。把握问题的启发性,提高专题的针对性。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和困惑,统筹教学共同体力量,构建具有启发性的递进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以此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突出问题的辨析性,提高专题的思想性。针对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事件,培养学生反思、批判性的主体性思维和学习方式,通过这些辨析性问题增强专题的现实关切性,提升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活页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回应理论、社会热点和学生所想所思,以活页形式处理教材内容变与不变的关系,解决党的创新理论及时“三进”的要求和现实针对性的问题,形成“教材+活页”的教材内容体系。2020年,活页主要聚焦抗疫精神铸魂育人,通过系列专题微课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思想和价值引导,做到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录制《全球抗疫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疫情中如何坚持价值观自信》等19个专题视频作为常规教学内容的补充,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相关专题视频获省“战疫”思政课比赛一等奖1个、三等奖6个,获省“战疫”线上优质课程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民法典颁布后,挖掘民法典中的思政元素,打造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民法典绿色理念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民法典弘扬优良家风践行家庭美德4个活页教学专题,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举办全省跨校集体备课,以线上方式聘请近10名专家指导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聚焦思政课要求高与教师个体知识有限的矛盾,注重“共同体意识”,强化团队协作。针对思政课要求高和教师个体知识有限的矛盾,创新教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的转变。

  推动“有组织教研”的制度化常态化。按照省委教育工委抓总、组长单位统筹、牵头单位推进、秘书单位实施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一专题一备课”计划,推动“有组织教研”的常态化。学校统筹各牵头单位力量,通过团队协同攻关,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拓展教学思路、鲜活教材内容,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产生较强的优质师资聚合力、教研活动辐射力和联动效应,实现优质资源共建、优质师资共享,协同备课的有效场域,为全省提供共享问题式专题化教案。在校内,注重平行课程联动,在以系部为单位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行院长领衔的跨课程集体备课制度,防止课程交叉内容的重复。近三年,累计开展跨校集体备课38场。

  采用“名师示范+教师展示+学生评教+专家指导”一体化推进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020年以来,邀请获全国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的北京大学张会峰教授,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东北大学任鹏,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比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张永刚等15位名师示范教学、教学共同体教师现场教学展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组成员郝立新、陶文昭、王柄林、田鹏颖、佘双好等20余位专家对展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全面指导。此外,创新学生评教方式,将学生课后评教提前到集体备课中,使教师在课前更好地了解学生要求和思想困惑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建立校内主体协同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工、团委等部门的联动协同,选派部分思政课老师担任团委研习会导师参与青春思政课活动,安排学工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老师参加集体备课,将学工处的“一生一方案”、团委的“成长路上好青年”“感动南昌航空大学人物”等典型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现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对民办高校进行师资“1+1”结对帮扶,推进区域师资均衡化发展。以郭莉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精选业务骨干,对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帮扶。采取“专题1对1结对帮扶”方式加强对帮扶院校青年教师的指导,通过到被帮扶院校听课、上门指导、优质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教研课题共研等,促进被帮扶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思政课建设质量的发展。

  聚焦课程教学封闭性与育人开放性的矛盾,注重社会大资源,强化开门办思政理念。针对课程教学封闭性与育人开放性的矛盾,坚持开门办思政,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打造“主课堂+拓展课堂”的立体化新教学网络,实现从“立足课堂”到“超越课堂”的转变。《“问题导向+团队协作+多课同向”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用好社会“大师资”。2019年开始,学校就结合教学内容,先后邀请红色后代红一军团长杨上堃将军之子杨国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部黄俊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甘婧等进课堂,在夯实上好思政课力量的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实现一师一课向一课多师转变,打造双师同台和师生同台新型教学模式。

  用好社会大资源。充分用好社会大资源,打造“四色”“三同”“一线课堂”。“四色”即根据江西地域特色和自身办学特色,聚焦“红、绿、蓝、白”四色。红色即倾听红色故事、探访红色遗存、感悟革命历史、领悟革命精神;绿色即聆听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蓝色即聆听航空报国故事、实地参观航空企业、感受航空报国文化、体悟航空报国精神;白色即倾听抗疫感人事迹,感悟抗疫精神。“三同”即师生通过同开发、同讲述、同实践,共同挖掘一线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撰写一线纪实、设计教学专题、形成系列微课,体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统一的同时,将思政小课堂连上时代大课堂。截至目前,共有教师60人次、学生270余人,组成10余支小分队分赴各地探访。此外,结合一线故事和一线探访,组建由6名指导教师、10余名研究生组成的“知行”宣讲团,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与融合。“四色”“三同”“一线课堂”获批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立足江西在“四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丰富的史料资源,打造江西特色的“四史”教育内容。“四史”主要立足江西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和航空文化融入课程,录制20个教学视频,用数字博物馆赋能“四史”教育。其中,两个专题入选江西省“一线课堂”优秀微课,“四史”获省一流课程。《南昌中山路380号红色记忆》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三等奖。截至3月12日,“四史”点击量2189万人次,累计互动次数49.2万次,选课院校50余所。

  用好网络大平台。通过网上虚拟教研室,拓展教研空间,辐射其他高校,构建专题+丰富媒体资源教学网站,创建自主学习线上微课堂、云游数字革命纪念场馆、数字博物馆等特色课堂,产生较好效果。思想道德和法治课教学团队精心打造49个线上微课,截至3月12日,线上浏览总量3887.8万人次,互动达34.6万次。“近代史纲要”和“四史”课选择经典文献、纪录片、专家讲座、学术著作等资源,为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提供一站式延伸阅读资源,满足学生随时学习和查阅资料的需求,促进思政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立足本校航空特色,打造航空特色线上专题微课——理想信念的力量,通过大学生讲航空故事传承航空报国精神。受省委教育工委委托创建“江西思政”省级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聚焦重大热点事件、发布思政权威资讯、展示思政工作最新成果、传递江西思政好声音,为全省思政课建设提供交流平台,为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阵地的话语权贡献力量。

  ▼▼ 经验启示

  强化顶层设计 坚持育人规律 坚持以生为本

  坚持党委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思政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学校党委一贯重视思政课建设,严格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为校党委、行政坚持不懈抓好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学校党委多次专门听取汇报,研究制约改革的突出问题,并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主任的“大思政课”建设委员会。明确将“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例会形式常态化研究“大思政课”建设问题,在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将“大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意识形态、思政工作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中。

  坚持育人规律,强化“大思政”理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小课堂具有封闭性,而育人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遵循育人规律,汇聚多方力量,拓展讲好思政课的资源,坚持立足校园建资源、跳出校园找资源理念,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协同性。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以“大思政”思维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要着眼于铸魂育人目标,推动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统筹部门协同发力,在不断开放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坚持以生为本,强化学生内驱力。学校思政课改革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坚持用问题建构专题、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而这也为深化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形成具有递进逻辑关系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深耕教材,读懂学生,构建问题式专题化教案,提升教学内容启发性和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在问题链的导引下,激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政治立场、知识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朝着课程目标方向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从被动灌向主动思转化、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驱动力。

  (本版图片由南昌航空大学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综合
   第12版:公益广告
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