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凡/文
一部厚重雄浑的历史长卷在这里翻开。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析南城置临汝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临汝更名临川。近两千年岁月流转,“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
一首底蕴深厚的文化诗篇在这里吟诵。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发出“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赞叹;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心心念念着“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宋代名相王安石自号“临川先生”;《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曾在这里为官。
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欢歌在这里唱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万临川儿女豪情满怀,激情迸发,在逐梦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视野更宽、眼界更远、目标更清晰。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时刻保持再出发的心态、冲锋者的姿态、领跑者的状态,奋笔书写着新的传奇。
千年文化孕育,千年山水润泽。在波澜壮阔的岁月长河里,这里上演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沧桑巨变,澎湃着气势如虹的奋进动能。
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处处欣欣向荣的临川,正崛起于赣鄱大地。
起笔:文化厚度孕育城市高度
“有了崛起的底气,一切都源于文化。”这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关仁山在临川发出的感慨。
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他创作的长篇散文《临川行》在文艺报上整版推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他创作的《牡丹亭上谁书丹》被光明日报整版刊登……
这些当代文化名家笔下的文字,充满着对临川文化的敬仰,他们和临川的缘分,来自2023年5月的一场“名家写临川”全国名家名编采风活动。活动组织者、临川区文联主席何桑阳对此感触颇深:“这些全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咖们,通过在临川的一场风云际会,直观感受了厚重的临川文化,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也为临川文化添了一抹亮色。”
为临川文化增添亮色的除了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名家,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用另一种最贴近群众的方式,致力于临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四楼排练大厅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演职人员认真排练的场景。这部《追鱼》采茶戏,讲述了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准备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出。两个多月前,原班人马演出的抚州采茶戏《宝莲灯》在临川大剧院公演后,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追捧。“通过演绎戏中的角色,让我更直观地与文化相融相通,今后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向前辈们学习,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采茶戏传承好。”出生于2003年的年轻演员危芝佳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台下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这份鼓励让她多了一份责任。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新时代的临川,正持之以恒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和旅游业接续发展。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行乡镇分馆点单、总馆配送,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区文化馆入选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全面摸清文物资源状况,建立全区文物资源数据库。支持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再添第七批区级非遗传承人9名。举办文旅活动603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102.6万人次。央视频道上映展播《光照临川》,顺利承办“王安石经学与十至十三世纪中国的思想世界”学术研讨会。“音乐嘉年华”“西瓜文化节”“跨年群星演唱会”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成功举行;“临川三件套 吃出老味道”活动带动人流量超5万人次,“临川牛杂”话题播放量破1亿。家和飞鸟乐园创评省3A级乡村旅游点。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1652.31万人次、增长47.93%,综合收入132.18亿元、增长42.6%。
文化,既是支撑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引领前行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抚州在全市持续唱响“文化抚州、梦想之舟”一大品牌,“文化旺市”成为六大发展战略之一,“文化创新强市”被列入三大建设内容。就是以抚州最鲜明、最深沉的特质——文化来凝聚人心、凝聚共识,让文化成为引领抚州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临川,以厚重历史积淀下来的基石,成就了城市特质的广度和深度。一代代名士名家集千百年才情,在这座城市凝结成无法逾越的高度。
文化临川,舍我其谁。
运笔:创新热度催生发展速度
当机遇与禀赋叠加,激情与智慧迸发,必然释放出惊人的发展能量。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熠熠生辉的创新成果出自同一家企业。
走进位于抚州市抚北工业园区的江西自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宽敞明亮,各种自动化设备有序操作。这家以多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项目为主的公司,是目前国内回收有色金属种类最多的企业之一,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0%,2023年产值、营收均达130亿元。
“132项专利技术、160余名专业技术研发人员、年科技研发经费4亿元……”总工程师路永锁对公司各项数据熟记于心,这名年过花甲的安徽汉子,从公司2006年落户临川至今,18年来,见证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临川工业创新发展的进程。
自立环保科技公司是临川以创新驱动跑出发展加速度的缩影。近年来,该区持续导入“大院大所”优质资源,借智引力“最强大脑”,大力构建科技型企业矩阵,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增长24.12%,顺利通过第二批省级创新型建设试点县(区)验收;新入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2家;培育瞪羚及瞪羚潜在企业7家,占抚州全市三分之一;激励创新创造,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全省仅2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7家;荣获第五届江西省专利奖1项。
工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县域强。
聚焦内外兼修强韧劲、增后劲,增长动力更加澎湃。该区精准延链、补链、壮链,2023年新签约引进20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优强项目4个。全面打响项目大会战,安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91个,总投资409.07亿元;
产业升级扩总量、提质量,整体实力更快攀升。随着北冰洋智慧工厂、村农科技智慧仓储等项目竣工投用,克林泰尔“5G+工业互联网”轮胎循环利用项目开工建设,临川区数字赛道竞跑提速明显。2023年度,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2515家,深度上云企业176家,位居抚州全市前列;新签约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13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近六分之一。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358.39亿元。14家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企业维持高速增长,增长19.51%。首位有色金属产业贡献发展关键力量,工业总产值达237.61亿元。
坚决对照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抚州市“2416”行动计划,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发展城市经济。2023年度,GDP突破600亿元大关,完成626.04亿元,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
一组组耀眼的数据,一个个喜人的成果。临川作为抚州经济发展强起来主力军和引领者的战略地位越发坚实。
临川快进,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落笔: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各项指标正常。”听到卫生院医生给出的检测结果,唱凯镇江山村71岁的村民张奶奶脸上立即浮现出开心的笑容。在村卫生健康室医生胡清平的指导下,通过一套精密仪式进行检测,十几分钟后出结果,让近日因血压不稳的张奶奶安心了。
“以前光是去区里医院检查,别说排队,走路出村、坐车中转,来回就要差不多一整天,太折腾了。现在在村里就有了这项服务,马上就能知道结果,从家里走路来回半个小时都不到。”张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在村卫生健康室就可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项目,张奶奶的幸福体验得益于当地智慧医疗下沉基层的试点。
临川区第五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王颖也有着同样的幸福感,以前父母亲每天骑着电动车接送上下学,要将近20分钟,如今学校建在家门口,走路只需要五六分钟。更令她惊喜的是,这所新学校里,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她更期待上学。
临川区第五实验学校位于上顿渡镇,是一所充满现代化元素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智慧校园”“智慧黑板”“VR教室”和史地教室、“云办公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装备,各功能教室一应俱全。2023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共有1376人成为首批入校学生。
医疗暖民心,教育连民心。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展现民生新作为。近年来,临川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更实更细的举措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3年度,该区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13项民生支出57.01亿元。投资1.83亿元,新建、改扩建区第五实验学校、临川三中及七中等,新增学位4600个,化解“大校额”学校5所,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降至1.05%。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国家级课题各1个。列入省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县(区),上线进度为同批次最快。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批批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的实事好事落实落地,汇聚民意、温暖人心。让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建设现代化临川的征程上,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精彩答卷。
编者手记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不断更新。
漫步临川田间地头、项目工地和工厂车间,处处可以感受到澎湃的干事创业激情和丰硕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当下的临川,正聚焦围绕擦亮“才子之乡、文化之邦”名片、全力打造临川文化保护传承试验区、全国基础教育强区“两区”,建设全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全省粮食生产及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三大基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体现临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区上下党员干部群众,敢闯敢试、创新求变,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锐意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状态干事创业,锚定目标、大抓落实,共同擘画临川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
厚积薄发,临川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