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哲学与母爱长存

  □ 温 锋

  杨秀武是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写作40多年来共发表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8部诗集。杨秀武有一系列写母亲的诗,有的记录了母亲的生活、母子间有趣的瞬间和对话,有的刻画了母亲直率泼辣的个性,有的探讨了生活的哲理。比如《死还轮不到你》《母亲插的稻草人》《羊的电话》《母亲突然打来电话》《母亲看2020年的残雪》《铁轨经过的村庄》等,这些诗歌勾勒出一幅对生命充满了乐观、豁达、自信的母亲的画像。

  杨秀武写的很多短诗中,《嫁母亲》这首诗令人印象深刻。这首诗文字朴实、自然、厚重。诗歌描绘了母亲去世后入殓和父亲合葬的场景,呈现出浪漫主义情怀,感人至深。

  《嫁母亲》以独特的视角、深情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跨越生死界限的亲情场景,生动展现了母爱的深沉、生命的尊严以及对永恒之爱的诗意诠释。通过对“嫁母亲”这一仪式化行为的细腻描绘,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对死亡的接纳以及亲情的延续。

  首先,诗作巧妙地运用“嫁衣”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赋予其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嫁衣”是传统婚俗中女性步入新生活的标志,诗人以此来隐喻母亲走向生命的终点,将死亡比喻为一次庄重而神圣的“出嫁”。这种比喻既传达出对母亲离世的哀痛之情,又表现出对生命自然消亡的尊重与接受。

  另一方面,“嫁衣”的出现,亦是对母爱恒久不衰的赞美。如同新娘身披嫁衣步入婚姻殿堂,母亲的一生都在默默付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爱依然萦绕在子女心头。

  其次,诗人笔下的“月光”“玉米籽儿”“烛光”等意象,构建出富有象征意味的氛围。月光的温柔与超脱,暗示着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淡然旁观,同时寓言般地揭示生死乃自然规律。

  玉米籽儿象征生机与延续,蜡烛的火焰则代表生命力的传递,二者共同承载着母亲精神的延续与生命的重生,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特别是父亲的“花烛之夜”闪现于烛光之中,更是强化了亲人之间超越生死、灵魂相依的情感纽带。

  再者,诗人以“哭嫁歌”“花轿”“黑匣子”等元素,营造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与深邃的情感空间。“哭嫁歌”既是民间丧葬习俗的表现,也是子女对母亲离去的深切哀悼,蕴含着浓厚的乡土人文色彩。

  将母亲的棺椁比喻为“花轿”和“移动的黑匣子”,不仅形象地刻画出送别母亲的独特场景,更暗喻母亲一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被封存其中,成为家族记忆的一部分。

  这一系列丰富的意象组合,使得诗歌在抒发个体情感的同时,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最后,诗作结尾处,诗人以揭开父亲留给母亲的“盖头”为高潮,将父母并骨视为一场迟到的“圆亲”。这样的书写充满戏剧性,是对父母亲情绵延的动人刻画和对生命的沉思。

  父母虽已离世,但他们的爱情与亲情却在这一刻得到升华,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团圆。这既是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弥补遗憾的诗意补偿,也是对生命终极归宿的美好期许。

  杨秀武的《嫁母亲》以其深情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生死议题与亲情主题有机融合,成功塑造出一个饱含哲理、充满温情的诗意世界。诗人以“嫁母亲”这一新颖而深刻的意象,引领读者穿越生死,感受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尊严以及亲情的永恒力量,使人在悲欣交集的情感体验中,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诗作巧妙地借助民俗元素,将生死观照置于深厚的民俗文化土壤中,实现了对生命、死亡及亲情主题的深度挖掘与艺术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读书
听母亲的故事
记录城市鲜活的历史细节
母亲跋涉的河流
母爱给岁月以温柔
生命哲学与母爱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