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董文涛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12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感恩奋进、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强产业、促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
小、散、乱等问题曾一度阻碍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发展。2012年,《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发展。南康区自此开启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之旅。
赣州国际陆港的建设运营,让木材进口实现在家门口直接通关;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合作成立中国家具学院,每年培训人才近万名……在政策和人才的加持下,短短几年时间,南康家具产业就从百亿元产业成长为千亿元产业。如今,南康家具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500亿元。
和家具产业一样,12年来,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赣州、吉安、抚州形成了6个千亿元产业。
红土地上的巨变,离不开党和国家一条条帮扶措施、一个个重大项目、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支持。截至今年6月,中央单位累计派出6批367名对口支援干部,出台帮扶方案或计划336个,支持受援地项目2144个,援助资金1773.17亿元。
同时,我省充分用好用活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深度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推动赣州与深圳74个合作事项、吉安与东莞56个合作事项加快实施,抚州与泉州所有县区全面建立结对合作关系,赣州、上饶、宜春入选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名单。
12年的接续奋斗,让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进位、增速居前”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省54个苏区县(市、区)全部实现GDP翻番;2023年,赣州、吉安、抚州三市均获评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强基础、优环境,城乡蝶变展新颜
今年5月23日,水利部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大水利工程——宁都梅江灌区工程团结总干渠建成并试通水,有效改善区域内耕地、果园和蔬菜大棚的灌溉条件。
“有水才好长稻子,我一直盼着能早日浇上梅江水。”宁都县洛口镇洛口村种粮大户赖欲峰听闻消息后,立即多流转了200亩耕地。
昌赣高铁、赣深高铁、井冈山航电枢纽、瑞金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大广、兴赣、广吉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带来的是城市发展能级提升。赣州连续4年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赣州、抚州等4市入选全省首批水网先行市,鹰潭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绩效评价中获评A档,萍乡获批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城市在变,广袤乡村也焕然一新。
在河道中漂流享受清凉,乘坐缆车欣赏山间秀美风光……资溪县大觉山景区在夏季迎来客流高峰。“现在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有钱赚。”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景区附近村子的村民李玉香满脸笑意。
补短板、强弱项,绘就民生新画卷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记者走进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只见道路平整,屋舍俨然。
从3米宽,到可以容纳旅游大巴通行……看着村里越来越宽阔的道路,神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彭水生又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可喜的变化,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随处可见。
——教育资源更丰富。2023年,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园位9.4万个、中小学学位22.3万个,新设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高等学校,赣州获批国家级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
——医疗资源更优质。赣州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正式揭牌,赣州、抚州、新余3市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更完善。2023年,192.8万低收入人口被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860元。
老区不老,风华正茂。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厚爱转化为信心和动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不断书写振兴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