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中礼敬生活

  柳易江

  发令枪响,两条梭形龙舟,如磁悬浮列车在湍急的江面疾驰,又像扇动两翼的青龙在水天振翅飞翔。舟尾艄公从“出马枪”的单手掌舵,到五百米奔岸的抽艄逐浪,那份淡定与紧张都在行云流水间。舟端头桡小伙从游江的阳雀倒立,到跪划冲刺的悬江斩浪,那份洒脱与矫健尽在神勇无畏中。这是湖南沅陵的传统龙舟赛。江上,鼓如雷,舟似箭,动桡雾气生。两岸,烟如云,情正燃,喊声震破天。6月23日傍晚,从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开始的该赛在沅江鸣金收兵。整整4天,43条龙舟横江竞渡、222场两两对决,2000多名健儿竭力扒龙船、20余万名船迷现场呐喊、百余万名观众直播间围观。是什么让这个县级传统龙舟赛聚焦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是国家级非遗沅陵赛龙舟的独特魅力,是大端午祭始祖盘瓠民俗的数千年传承。

  观此赛,不由想到把沅陵当作第二故乡的沈从文,想到他《边城》的端午。“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在小说里,他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湘西的端午: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时光缓流,已近百年。沈从文先生定也听到了,彼时的边城端午看划船,今天仍在活泼泼地呈现,仍能成为那地方以至游客们最有意义的日子。

  民俗文化,是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传统文化“活”的集中显现。民俗文化,只有通过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才可代代相传。

  曾经,我们的民俗文化也经历了模糊、怀疑和迷茫。21世纪初,由作家转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发起的那场中国民俗文化保卫战,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挽留我们的文化!”他的疾呼,震动人心。“我们的文化之根亟待留住!”“没有鞭炮声,春节会怎样?”“端午节能不能回归原汁原味?”……诸多反思之后,城里的春节渐渐有了年味,端午的民俗在慢慢地清晰。

  2009年,中国端午节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湖北、湖南等地,一个端午三次过的习俗不但盛行,而且赛龙舟也越来越有声势。五月五小端午,挂艾草、插菖蒲、吃粽子;五月十五大端午,赛龙舟、祭先祖;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聚亲友。

  甲辰龙年的端午,有了更加浓郁的艾香。在城市防盗门上难以立足的艾草,已塞进了各式精巧的香囊,或佩在身挂于车,或与大枝的艾草、鲜艳的花朵一起,成为手中的捧花、室内的装点。在学者专家们的倾情保护下,中华民俗文化已生发出缤纷灿烂的世界。

  团结合作、勇敢拼搏、挑战自然,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中,沅陵人对赛龙舟的热爱,已融进血液浸入骨髓,这是他们的“世界杯”。然而,当得知暴雨即将吞没家园时,一支龙舟队毅然退赛回乡抢险。他们说:“我们是以抗洪抢险的名义继续这场比赛!”

  民俗文化,是对先人精神遗产的认同、礼敬和扬弃,它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中,我们礼敬生活、礼敬生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向新前行 立而有责
   第06版:红谷滩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党建
   第09版:品鉴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专题
   第12版:学术
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中礼敬生活
织密防护网 除患保民生
皖赣铁路已逐步恢复通车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昼夜排涝
让“真金白银”优惠直达消费者
开展专项督查 筑牢安全防线
精准发力促就业
宁都:红色村庄 美丽蝶变
织密集体“三资”监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