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孟遥
去年8月,为推进经典剧目传承,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了《关于实施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的通知》,定于2023年至2025年实施“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今年3月,文旅部进一步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评审工作并公布入选名单,江西的《陶母戒子》《卖杂货》《打豆腐》等16部戏曲作品入选。这些作品涵盖了赣剧、南昌采茶戏等6个剧种以及西河戏、东河戏、婺源徽剧、旴河高腔、江西傩戏、武宁采茶戏、万载花灯戏等10个濒危剧种。
“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旨在弘扬戏曲艺术本体,传承戏曲艺术精粹,深植戏曲创作优良传统,推动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承发展。近些年,在戏曲振兴的大背景下,江西戏曲人守正创新,将一批具有深厚人民情怀、深刻思想内容、精湛审美价值和古朴清雅艺术品格的经典戏曲作品重新推向舞台和观众。
这些复排剧目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常演常新的传统经典剧目,如《孙成打酒》等,文本完整、内容通俗,演员传承得宜,在当地戏迷心中具备较好的口碑,院团一般保持文本不动,持续演出。《孙成打酒》是高安采茶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讲述了青年孙成与王桂英轻松逗趣的爱情故事,同时这对恋人还积极撮合双方长辈结为伴侣,两家合为一家,亲上加亲,结局皆大欢喜。该剧唱词融合了高安方言的发音特点、特殊词汇和腔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向观众展示了淳朴自然的农村生活,表现了善良无私的人性光芒。
第二类是不常演的优秀传统剧目,如《定天山》《荆钗记》《南瓜记》等,这类剧目复排时文本基本不动,某些地方如人物个性、情节串联、音乐调性和舞美设计等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二度创作和美学呈现上贴近现代审美。如南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复排的南昌采茶戏经典剧目《南瓜记》登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舞台,首次进行现场网络直播就吸引了200万余人次在线观看。《南瓜记》与《鸣冤记》《辜家记》《花轿记》都取材自南昌本地故事,被合称为“南昌四大记”。“四大记”影响广泛,奠定了南昌采茶戏的剧种特色和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复排的《南瓜记》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首先摒弃了时下戏曲向“普通话”和“京白”趋近的风气,保留了南昌方言“冲、硬、急、趣”的语言特点;其次将服饰、化妆、造型去脸谱化,把演员身体从类京剧化的宽袍玉带和水袖中解放出来,恢复了采茶戏载歌载舞、轻松活跃的表演风格;还根据主题的相关度对情节进行删减和改编,如在《酒楼察冤》一场中紧扣题旨,增加了南瓜的戏份——红烧南瓜成了“当家肉”——既与之前因南瓜而生灾祸相呼应,又为之后朱轼摆南瓜宴警诫一众官员埋下伏笔。在主创人员的精心编排下,这出经典剧目情节和节奏更加紧凑有序,前后呼应得当,留给观众回味的空间也更为开阔幽远。
又如赣剧青阳腔《荆钗记》讲述了钱玉莲与王十朋历经十年生死分隔依旧两情不渝的动人故事,类似当下流行的“大女主剧”。相比男性角色,该剧大为成功塑造了以钱玉莲为首的女性群像。剧本更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借助水袖等舞台技巧和内心外化、物化等艺术手法,融入了无奈、离愁、遗憾等复杂情愫。
该剧还突出了人性化和现代意识,如剧中继母的形象设置,贪财爱富,也真心为女儿着想,并非纯粹的反面角色;女主角钱玉莲并非一个任命运捉弄的哀戚弱女子,她有骨气、重承诺、敢担当,对丈夫有情有义,对父母眷恋愧疚,对渔父渔母感激孝顺,十年后与王十朋再逢时果断避走,真相大白后也不扭扭捏捏,与夫痛快相认,重拾幸福,这些做法对于当今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最重要的是,赣剧《荆钗记》在黄海红、陈晓霞、占红等前辈“老带新”的指引和帮衬下,年轻演员张钰接棒“荆钗”,成为第三代钱玉莲,让属于赣剧的钱玉莲形象在戏曲舞台上继续散发着迷人魅力。
第三类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折子戏,这类剧目题材较好,呈现了角色的独特性格、命运遭际或生活习俗等,放至当下亦让人感触颇深,但有些剧本不完整,只留下一些文本和唱段。对于这些剧目,或是从留下的音视频、纸质资料和相关老艺人着手,从文本到舞台呈现都重新打造,甚至进行跨剧种的移植改编,如弋阳腔折子戏《江边会友》、青阳腔折子戏《送饭斩娥》、目连戏折子戏《松林试卜》等。折子戏《江边会友》出自赣剧弋阳腔剧目《金貂记》,该剧与《哑背疯》合称赣剧“双绝”,在赣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老艺人李福东、郑瑞笙主演的《江边会友》拍摄成戏曲表演教学纪录片,完整记录下该剧古拙苍劲的舞台风貌,被誉为江西戏曲表演和教学的“活化石”。《江边会友》是乐平市启动赣剧传承保护“新椿计划”复排的代表剧目之一,讲述了被贬归田的尉迟恭与奉旨出征的好友薛仁贵会面的故事。该剧曾获2023年江西文化艺术基金小型剧创作资助项目,后又亮相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等。
经典折子戏《送饭斩娥》源自元代杂剧《窦娥冤》,是青阳腔优秀传统折子戏之一。青年演员朱莹莹主演的青阳腔版《送饭斩娥》在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进行了线上展演,收获了50多万观众在线观看,进一步扩大了我省地方戏曲的影响力。2020年,弋阳县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约请作曲家陈汝陶将青阳腔版本《送饭斩娥》移植为弋阳腔版。唱词、剧本和文戏武唱的表演方式等都未进行更改,陈汝陶主要采取“改调歌之”的手法将唱腔及情绪音乐进行改写,借助弋阳腔曲调的高亢激越和极具弋阳腔特色的大锣大鼓、人声帮腔的运用,把窦娥哭天不应、唤地不灵的冤屈、愤懑、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浓烈炽热,更富悲剧的艺术感染力,撼人心魄。
第四类是一些濒危剧种剧目,院团多年未演出,借助戏曲振兴的东风,从零开始,整理剧本、组建演出队伍,如复排的万载花灯戏《数麻雀》、傩戏《关鲍情缘》等。花灯戏《数麻雀》是传统对子戏,讲述古代农村女子柳三妹与情郎杨小六在碓舍舂米相遇之时,二人借数麻雀之名,互诉衷肠,翩跹起舞,以淳朴自然的语言和清新明快的格调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而浪漫的情感。傩戏《关鲍情缘》讲述了一对武将眷侣花关索和鲍三娘从初识的相互不服、比斗、取笑到最终比武生情的故事,不同于花灯戏的自然活泼,该戏在唱念舞打时,演员头戴面具演出,形式古朴庄重。
由上可知,江西传统经典剧目复排呈现了原汁原味和与时俱进的共存现象:一方面让剧目回归传统,为传统戏良性恢复提供了优质样本;另一方面从现代观众体验出发,进行了艺术水准的全面提升,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为作品注入更多时代意义与价值。
戏曲理论家汪人元曾说:“我特别强调对经典剧目的复排演出,因为它们代表着各个剧种在艺术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积累’,它是遗产抢救与保护、人才有效培养、观众的吸引与引导、良好戏曲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好方式。” 他认为,传统剧目的复排与上演,是与新创剧目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地位的工作。
经典传统戏剧目往往蕴含着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与审美特征,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包蕴着技艺精髓,经典剧目还拥有广大的潜在受众,市场召唤力较强。当然,借助文本和老艺人的记忆将作品还原到舞台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复排的不仅仅是剧目本身,更是剧目所蕴含的诸多艺术元素如表演、音乐、绝活等以及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一个剧团乃至一个剧种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才培养,二是剧目建设。院团当以复排为契机、以创新为导向,在保留剧种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谋求剧目“再经典化”。此外,这些艺术水准高的经典剧目对锤炼演员的舞台表现力行之有效,帮助青年演员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人才梯队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