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娟
“三全育人”是一个创新教育术语,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解释,“三全”意指全员化、全过程及全方位,旨在将思政价值渗透、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环节及各种情境中。其中,全员化强调“人人育人”,全过程强调“连续育人”,全方位强调“多维育人”。从实践维度出发,“三全育人”本质上是将思政教育的主体、时空、资源等进行系统性整合,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视域下凝聚合力、消弭隔离、协同要素,以此保障“大思政”体系的科学构建、稳定运行及有效管理。随着“三全育人”深化落实,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势必重构,其创新导向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一体贯通、促进场域融合。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大思政育人”保障体系。要确保“三全育人”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推动效应,就必须夯实“大思政”体系的保障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的核心,也是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创新过程中的根本遵循。其一,各类院校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认同,把稳“大思政育人”的政治方向。对于思政育人主体而言,必须把“讲政治”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全领域,加深学生对意识形态、信息舆论、制度道路等概念的认知。其二,各类院校要强化思想引领、放大思想格局,为“大思政”育人体系注入丰富的要素及内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当代大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外域先进文化的科学价值等。其三,各类院校要注重环境优化、氛围营造,为党建内容的领导力提供着力点。例如,在学校物质文化(回廊、广场、雕塑等)建设方面,突出党建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多元主体协同,打造“全员化育人”师资队伍。学校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应全面整合育人主体,同时确保全部育人主体围绕立德树人形成协同效应。按照思政职能“由内而外”的逻辑划分,其一,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思政育人队伍,将专业课程师资、通识课程师资、思政理论师资及辅导员等纳入同一队伍体系。应以思政理论师资为中心,协同其他师资构建“思政工作共同体”,以课程(学科)为媒介打造立体思政育人业态。其二,要建立家庭主导的思政育人队伍。以家长为中心,关联家庭教育范畴多元主体,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共育的思政工作新模式。其三,要建立内外联动的思政教育队伍。在内部“专兼结合”思政育人队伍的基础上,向外联动教育专家、文化精英、自媒体人等多元主体,以确保更大范围内的思政育人力量凝聚。整体上,打造“全员化育人”师资队伍就是要实现“校、家、社”三个维度上的主体协同。
推进一体贯通,构建“全过程育人”实施机制。全过程育人强调“连续育人”,因此必须保障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在时间、空间、政策及行为范式等方面的一致性,即遵循“一体贯通”的原则,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教学模型中各职能模块的耦合性。其一,建立学校视域下的“一体贯通”育人机制,以四年本科为参照,除每学年固定设置思政课程及灵活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之外,还应彰显不同学年的思政教育差异。如大一学年注重思想、道德、法治、信仰等认知教育,大二学年强化“专业+思政”的衔接型教育,大三及大四学年重点通过竞赛、实习及社会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思政价值实践活动。其二,建立学制视域下的“一体贯通”育人机制。此举旨在实现“大中小”各学段的思政育人一体化,确保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获得连贯、系统的思政教育指导。其三,建立终身教育下的“一体贯通”育人机制。即消除从在校到离校的思政教育中断现象,在思政教育信息化新业态中,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大平台,源源不断地供给思政资源,保障学生在暑期、实习及工作等离校场景中仍然可以开展自主性思政学习。
促进场域融合,开辟“全方位育人”活动空间。按照全方位育人强调“多维育人”的特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要兼顾学生的多维度发展,既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及社会经验等智力层面,也包括人格、情感、社交、意志等非智力层面。基于此,要促进多种思政育人场域的深度融合,达成“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格局,为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开辟“全方位育人”活动空间。在现实维度,可以将思政资源作为抓手,一方面,在课程维度促进思政资源整合,即采取课程思政的方式,将国史社情、精神谱系、红色文化、马列思想等融入各种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在平台维度促进思政资源整合,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构建思政资源供给体系,促进思政育人场域内的资源多模态化。诸如革命影片、优质思政慕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等,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在线下场景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手段,如将传统思政讲授课转变为体验课、探讨课、实践课等,延伸思政育人的“第二课堂”空间。
整体上,“三全育人”是一个全新的思政教育教学实施框架,它强调主体协同、资源融合、场景互动及系统连贯等创新要点,通过深化落实,一方面能够消解传统思政育人过程中方法单一、各自为政的缺陷,另一方面便于引入技术赋能,促进“教、做、评”的结构性优化,引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向系统化、有益性嬗变。
(作者系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