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义 王雅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关乎我国能否抓住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战略意义重大。作为党领导工业化建设的“开山之地”,江西近年来持续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已经迈入新兴工业大省行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江西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亟需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江西制造”升级为“江西智造”。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驱动力,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应用场景广泛,为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还能够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还能够激发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江西加快建设智能基础设施,努力夯实推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基础,以数字产业为依托,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破解了生产端与需求端的难题,为传统产业实现“人工智能+ ”提供了基础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技术路线。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推动我国从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比如,作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风向标,“灯塔工厂”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广泛应用了自动化、机器人、工业物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灯塔工厂”,其所有生产、存储、搬运、检测环节均无需人工操作,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按照软件系统指令自行完成。在10月8日发布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名单中,全球有22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中国企业就占了13家。近年来,我国通过产业升级、税收优惠、数字化转型等政策,推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实现价值攀升。在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江西更应以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智能制造全方位升级。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引育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当下,人口红利递减的趋势正在倒逼制造业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育。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虽然人才总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巨大缺口,特别是新兴产业人才缺口持续拉大。例如,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新材料产业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当前,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先机和竞争优势,多个国家在人工智能行业科技人才的引育工作上超前布局。江西要大力引进、培育、集聚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快引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强省重器”,真正挺起“工业脊梁”。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激活数据要素的重要因子。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迈向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全流程、全方位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建立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同生产模式,构建智慧产业链供应链。要逐步实现以应用场景为载体,加速产业数据和能力组件汇聚,以产业为范畴构建数字能力资源池,以数据流、数据链为纽带,贯通微观、中观、宏观各层面,推进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引导传统产业积极拥抱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帮助企业解决日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各国加速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引擎。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江西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新动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大力开发智能制造产品。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进一步优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环境,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持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深化落实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为重点,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路径,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动力,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升级,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谋划布局低空经济、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助力“江西制造”迈向“江西智造”。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