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宏大叙事中看见细节的生动

  □ 肖星晨

  “只有让苏维埃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支撑起革命的‘枪杆子’”。近日,我省原创话剧《钨金》再次在南昌红谷滩大剧场上演。《钨金》以中华钨矿公司为背景,艺术再现了那段革命历史,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共和国第一国企”的红色传奇和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劳动者群像。——编 者

  题材宏大的作品,在表达上往往容易流于抽象和空洞。但《钨金》成功地在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平衡,将一段革命历史具体地再现于舞台之上,带给观众惊喜。该剧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写意与工笔的结合,既展现出了浪漫的诗意,又不乏扎实的细节描写。从而在主题上,既展现出共产党人浪漫的革命情怀,又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与诗歌、小说、散文这三种静态的文体不同,戏剧包括静态的剧本和动态的舞台表现,缺一不可。《钨金》的平衡表现在剧本方面,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独特性的生动结合;在舞台表现方面,是声、光、舞美效果的具体性和象征性的诗意结合。

  在人物塑造上,《钨金》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比如毛泽民,临危受命成为钨矿公司的总经理,为了解决钨矿公司发展面临的内忧外患,他翻越崇山峻岭,请工人中的探矿行家老陈皮出山;身体力行地教育引导工人中的“大力士”八尺走上正途,并提出股份制的改革方案,展现出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品质。而老陈皮和八尺身上,则不约而同地展现出工人吃苦耐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然而,一味强调塑造人物的典型性容易使人物变得脸谱化,从而缺乏真实性。《钨金》通过同类人物不同个性的塑造,避免了这种脸谱化。比如同为共产党员的华汉与毛泽民,华汉反对毛泽民提出的股份制改革方案,也不同意他吸纳八尺和老陈皮入党的建议。他们之间的冲突既反映了钨矿管理层的内部矛盾,也在更大层面上展现了革命过程中不同理念的碰撞。但这种理念上的冲突并不妨碍他们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如华汉在“抢运钨砂至渡口”的一幕中,冲在与阻碍运砂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的最前线,就展现了他作为党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演员精彩的表演对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功不可没。比如,在塑造华汉时,演员强化了这个中央特派员的南方口音,并凸显了他有些教条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次,舞台设计也帮助人物形象更立体。化妆和服装设计自不用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老陈皮第一次出场是在一场群戏中,他被安排在舞台右前侧较暗的位置,本来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观众却难以忽略他。因为在相对静止的画面中,他点燃的烟枪中冒出了一缕动态的白烟,立刻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正是静态的剧本和动态的舞台设计的匠心运用,使得《钨金》塑造出了具有典型性及独特性的人物形象。

  在舞台表现上,话剧《钨金》的音乐、灯光、美术等既给予观众直观的、美的享受,也传达出一种意犹未尽的象征意味。《钨金》的舞台美术效果非常出色,不仅具有美感,还能恰当地表现情节。例如最后一幕,工人们加入长征队伍,但长征的宏伟场景难以在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来。《钨金》的设计团队用一幅结合了古典油画典雅肃穆特色,又具备公共雕塑文化意义的定格画面,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上的难题,赋予这一情节更多美学张力。舞台上,在一片红色的、抽象的群山背景前,大家排成一排,或挑着担子,或扛着枪,或振臂高呼,或举旗朝前,动作各有不同但都脚步向前。在人物关系上,他们几人为一组,相互照应,又在整体上构成了一支团结的队伍。这一幕用“静”的画面,展现“动”的长征;用“个体”的不同,组成“集体”的相同。在这一场景中,工人和军人在正面打光逐渐暗下去后,化为一个个黑色的剪影,被背景中壮阔的红色河山衬托着,凝成观众脑海中难以忘怀的共和国英雄的群体形象。

  在这部剧中,除了象征着革命的“红色”多次出现之外,还有象征着自然的“绿色”,象征着钨矿的“黑色”,共同构成了剧作颜色的象征意味。在毛泽民请老陈皮出山这一幕中,舞台上方降下一根根青翠的竹子,继而组成了一片立体的竹林。随着演员由远及近地从竹林深处走来,观众仿佛也一下子从剧场穿越到了赣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美。而象征着钨矿的舞台装置,由四块从舞台地面延伸至天空的背景板组成,形成黑色钨矿的壮丽景象,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

  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也是《钨金》值得称赞的地方。例如,在老陈皮的提议下,钨矿场将小钎换成大钎,小锤换成大锤的一幕,聚光灯首先聚焦在抡动大锤的八尺和手握大钎的王有贵身上。接着,舞台暗处的灯光依次亮起,照射在一组组劳动中的工人身上。劳动号子伴随着一声声的敲击声和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展现出热火朝天的集体劳动的感人场面。又如,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时,以华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领导钨矿工人突围,将钨砂运往渡口的一幕,白色的舞台灯光高速频闪,节奏应和着观众起伏的情绪,使观众与舞台上的紧张场面同频共振。

  《钨金》成功地展现了革命历史的宏伟画卷,同时也注重了细节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的不断提升,戏剧作品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现代化的手段和新颖的叙事方式来吸引年轻观众。例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更加沉浸式的舞台体验;利用互动元素,让观众参与到剧情中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同时,在剧本创作和人物塑造上持续创新,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使得戏剧作品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体验。相信随着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的主旋律作品将会在未来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微评论

  “我信你、你信我”

  话剧《钨金》中八尺的人物形象丰满,他从土匪黄斑虎的马仔转变成坚定的革命战士,离不开钨矿总经理毛泽民的思想教导,更离不开指导员舍命相救带来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员王有贵扶住大钎,鼓励八尺抡大锤凿矿石,两人配合时一句“我信你、你信我”,道出了共产党员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彼此信任就能攻坚克难、改天换地。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那段岁月里,钨金是一种意象。话剧《钨金》对“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问题交出了完整的答案。(方 亮)

  制作精良、故事感人

  该剧制作精良、故事感人,服装道具布景在尽量还原赣南风貌让观众入戏的基础上,做到了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演员台词、形体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生动,做到了生活真实与戏剧真实的统一。

  同时,剧本在写故事、写冲突的同时塑造人物,明暗线交织,做到了生动与深刻兼得。剧中,明线讲述的是毛泽民依靠共产党员,团结带领钨矿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巨大价值的故事。暗线则是反复出现的时代背景,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江西怎么组织群众生产、怎么密切团结群众,影响了八尺、谢母、娇莲等一批群众参加革命生产的故事,塑造了这些人物的成长及个人意识的觉醒。(伍文珺)

  跳脱出宏大的革命叙事

  整部剧跳脱出宏大的革命叙事,直面中国在革命道路上遇到的历史困境和现实考验。当“理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是听从理念,还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剧通过人物的塑造作出了回答。

  全剧围绕着“钨”和“大锤”主题意象展开叙事,在具有象征意味的形式中实现舞台诗意化的表现和意义的开掘。这些具体意象不只是生产的工具,更是个人和国家紧密连接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当大锤和长钎配合起来,舞台色调由暗变黄,场景由“两个人”逐渐变成“一群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此刻具象化地呈现出来。空间的转化既弥补了舞台的有限性,也让观众在真实与虚构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朱 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金融
   第12版:资讯
在宏大叙事中看见细节的生动
倾情抒写赣南
《志愿军:存亡之战》:革命现实 浪漫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