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 华
2023年8月15日,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三部曲杀青,次月底,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斩获了8.6亿元票房佳绩。今年国庆档,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如约而至。
延续第一部讲述的入朝背景及入朝后的第一、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时间线拉到了第三至第五次战役,并高度聚焦在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此时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奏命驻守铁原,经过13天的防御作战,63军运用“钉子战术”,以2.5万人对抗5万敌军,最终歼敌1.5万,取得了铁原阻击战的胜利。
如果说,第一部是擘画全体志愿军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图景,那么第二部就是记录英雄群像为生民立命的微观镜头。第二部的镜头更具人文视角,对大时代激荡下的小人物投去更多的关注。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人。
影片开头就给李家安排了一场“家的团聚”:李默尹假装怄气,令儿子面壁站军姿;李想故意隐藏惊喜,在父亲面前演绎家国情怀;李晓第一次见哥哥,在意的是他喜不喜欢她。这些寻常百姓家的日常,让笔者想到同为抗美援朝题材的老电影《英雄儿女》,同样流淌着感人的父女、父子、兄妹之情。
但李家的下一次团聚,就成了为国赴战。他们的身份、立场、所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炮火连天,兵燹不断,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李默尹是一位足智多谋、礼贤下士、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回家”的战场指挥官;李想是一名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前仍鼓励袍泽“继续前进”的战士;李晓代表着战场上不容忽视的女性力量,用“杀不死”的歌声提振士气。
在革命现实的影响下,李家人血脉相连,每个家庭成员又各司其职。他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他们捐躯千万里,视死忽如归。两辈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义举,及对“家”的不舍,生动诠释“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我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除了李家,影片中其他人物也具有鲜明的性格。吴本正一身书卷气,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劲儿。他给战士们分山果子,实则是在传递希望。孙醒失忆仍保有战斗本能,战损记录员杨三弟认为拍摄是为了“过了几十年以后大家还能记住他们”,张孝恒牺牲的那个下午夕阳如血。杨传玉代表着救赎,“这回我没有害怕”是他永不磨灭的番号。还有那些无名英雄,仰天亢歌,至死不休……
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信念坚如磐石。这是我们的制胜法宝,也是敌军不具备的优良品质。战士们吃着粗制的面食和土豆,少了重武器的倚仗,抵挡住敌人疯狂的攻势。那是因为什么?因为信念就是最强的武器。诚如电影所说,“在生死面前,他们都是勇士”。
在《志愿军:存亡之战》里,一块糖、一把钥匙、一朵小红花、首尾呼应出现的瓢虫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特别是那只瓢虫,重要性好比“陀螺”之于《盗梦空间》、“雨”之于《肖申克的救赎》、“白马”之于主旋律电影《八佰》,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复杂而微妙的哲学意味。这些符号绝不是为私人定制的,而是为群像所有。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英雄,谁没有收到子女寄来的糖果,谁没有收到恋人寄来的红花,谁没有见到那只象征美好的“七星瓢虫”?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必然要强化技术突破和视觉创新。在摄制期间,剧组用了两万五千套服装,拍摄场地超过二十万平方米。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战争场景——冰原、森林、水道、高山。还可以看到突袭刺杀、抵近开火、步坦炮协同、坦克大战、地道战、火攻水淹等战争手段。焦点转移和快速摇摄成为镜头调度的主要方式,经典的“子弹时间”让观众不禁捏了一把汗。
笔者从小听着井冈山的红色故事长大,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早已融入基因,极其宝贵的抗美援朝精神同样深入人心。最近几年,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回国,国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报名竞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全国各地国庆升旗仪式和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仪式现场人山人海……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志愿军:存亡之战》就是这样一部怀着骄傲,想念、招呼、注视英雄的浪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