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鲜明的品格

  ■ 张增勇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主线。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鲜明的品格。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做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一者,法律的创制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通过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法律制定工作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相统一并上升为国家意志,确保法律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二者,人民是法律权威的维护者、法治的践行者。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人民。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人民不断展现出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以及自身事务,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三者,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的生命线。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群众的心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向往新期待,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思想指南。正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诉求,充分保障人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中来。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汇聚民智,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暖和力量。在司法环节,要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还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让更多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夯实法治的社会根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深厚坚实的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光影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
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鲜明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