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江西召开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推进大会,在新的起点上对加快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202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交通强省战略实施近四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担当实干、奋勇争先,基本形成了“公、铁、水、空”的立体开放综合大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格局加快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交通装备产业不断壮大,有力地服务和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放眼赣鄱大地,一幅高水平交通强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统筹谋划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近年来,江西坚持“一盘棋”谋划、“一张图”作战、“一股劲”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坚持以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谋划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开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局面。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系统擘画了江西交通“总纲”“总图”,交通强省建设的“四梁八柱”基本成形。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召开,省市县一体贯通,形成“一把手带头、一盘棋推进、一竿子到底”的工作格局,全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多式联运、通江达海”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着力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大文章,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切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开通运营,江西正式步入高铁时代;赣深高铁开通运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迎来发展新机遇;杭昌高铁黄山至南昌段开通运营,江西完成了11个设区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最后一块“拼图”……2021年以来,江西新增铁路总里程478公里,其中新增高速铁路353公里,高速铁路网的构建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
眼下,江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正在不断刷新。沪昆、大广、樟吉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工程全力加快推进,京港澳、沪昆“大十字”八车道高速公路主通道即将全面形成,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项目、宜春至遂川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已经建成。截至2023年底,江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742公里,打通了31个出省大通道,80%以上的县(市、区)通了两条以上高速公路,江西“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覆盖全省、连接周边、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四通八达”高速路网助力江西区位优势“四面逢源”。2021年以来,江西完成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建设1165公里,普通国道、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分别达93.4%、63.3%。发达的公路网为江西对接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井冈山市依托“四好农村路”探索形成红色研学路衍经济新模式,成为全国红色培训标杆;婺源县借助“美丽公路+生态旅游”模式打造网红公路,旅游景点实现“串珠成链”“连线成环”……江西不断加快构建完善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网络。截至2023年底,江西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8.4万公里,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97.4%,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5.1%,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2.2%,在全国较早实现了“村村通”和“组组通”硬化路。江西以县乡道改造提升及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建设为主,每年高标准打造2000公里“畅安舒美绿”高品质农村公路,已完成1万公里的建设目标。目前,江西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累计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2个、示范县23个;评选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5个、示范县64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功能健全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群众进出有好路、产业有出路、致富有门路,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为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强力引擎。
赣江全线建成6个梯级枢纽,信江全线建成3个梯级枢纽,江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960.6公里,赣江、信江实现三级通航,“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网主骨架已经形成,连通全省7个设区市。赣鄱黄金水道实现通江达海、联通世界。浙赣粤运河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九江红光国际港等23个现代化码头项目,“两主五重”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截至今年10月底,江西港口总通过能力达3.03亿吨/年。
航空方面,靖安、共青城、浮梁通用机场建成投运,全省“一主一次六支”民用运输机场网基本形成。昌北机场T2航站楼飞行配套工程、景德镇机场飞行区保障能力提升改造等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瑞昌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南城等7个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机场干支航线不断优化。
融合发展 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的进程中,江西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让群众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道路运输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办结率、成功率和好评率均居全国前列,ETC办理“一次不跑”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推广。今年1至10月,江西完成全社会营业性货运量17.6亿吨,同比增长2.5%,完成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3.7亿人次,同比增长3.3%,交通运输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江西高速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群众美好出行,努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创新收费站服务模式,打造高速“映山红”运营服务品牌,开通客服热线,推行“站办前置+服务融合”,收费站建成132个“高速映山红”客服室和300余个ETC发行服务点,提供ETC办理和售后等10余项特色便民服务,实现岗亭通行服务向出行综合服务延伸。全面运用数字科技技术,优化收费站自助发卡缴费功能,通行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累计投入约26亿元,7对复合功能型服务区、23对中心服务区实现改造提升,81对普通服务区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休闲”庐山西海服务区、“绿色低碳”庐山服务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区,积极探索服务区“交旅”融合,把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提升群众服务满意度、出行幸福感。首创“油品盗损‘先行垫付’”机制,被交通运输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护航司乘出行安全。
围绕客运服务提质增效,江西建成了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开通定制线路250余条,开通城际公交60余条,实现旅客便捷换乘,主要交通节点至4A级及以上景区30分钟通达率90%以上,不断提升群众出行幸福感。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4个县(市)获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称号,5个县(市)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5个设区市基本实现公交全域覆盖。全省共创建国家公交都市4个、省级公交城市11个、省级镇村公交发展试点县40个,乡镇和建制村公交出行服务占比达62%。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建,8个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100%。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和邮车,“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快递进镇村”成为现实。大力推进快递服务下沉,基本实现“邮政+3个及以上快递品牌”进村全覆盖,形成“城乡公交+物流电商+共同配送”的客货邮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县乡村三级客货邮站点7436个,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658条,农村货运实现由“运得了”向“运得畅”转变,有效实现了“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让群众通向共同富裕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宽。
为充分发挥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等比较优势,江西围绕保链、稳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港航服务能力和水平。全省水路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基本建成以“数据平台一体化、生产运维智能化”为核心的监控运维联合调度系统和智能自动感知等系统,着力打造国内智慧船闸示范工程。按照“靠大联强”和“串珠成链”的思路,江西持续织密做优长江、赣江、信江航班航线,更好服务货物进出省。2023年,江西累计完成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3.83万标箱,完成“十四五”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目标。九江港开通至日本集装箱国际直达货运航线,与长江沿线航运枢纽、国际性大港口联动协作,其货物辐射国内21个省(市),铁水联运始抵省内外铁路站点达27个,完成港口吞吐量超2亿吨,迈入全球前40大港口行列,江西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水路货物周转量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改革创新 提高行业治理效能
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完成进度在长江经济带省份中排名第一、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实现“四个全国率先”……近年来,围绕落实治理强基战略,江西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江西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四。依托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拓展产业链、联动上下游,努力实现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反哺项目的良性循环。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文旅商展”等第三产业,南昌市雷公坳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作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转型文化体育产业园的范例,被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基于高速公路庞大“用能”需求和“交能融合”广阔应用场景,在收费站、服务区、边坡等场地实施光伏应用,完成光伏、风电、充电桩等新能源多种业态布局,年均发电4.5亿千瓦时,累计输出绿色电力约9亿千瓦时,累计节约标准煤约3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89.7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约2.70万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推动锂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消纳运用,全面推广应用冷热再生、旧护栏改造等四项新技术,旧路面材料的回收率和利用率均达100%,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技术运用规模和质量成效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面对如何进一步健全“四好农村路”管养体系,提高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和出行环境,江西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养职能机构,加强管养能力建设,出台多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流程,构建省市县三级交通工程质监体系,实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全覆盖,推进养护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在全省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模式,94个涉农县(市、区)实现三级“路长”全覆盖,不断推进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省级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补助资金,大幅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省级补助标准,相比“十三五”实现翻倍。协同地方政府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日常养护资金保障机制。通过提高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省级补助标准,新增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等措施,推动全省涉农县(市、区)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确保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鼓励各地采用冠名权转让、资源开发权转让、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筹措养护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探索农村公路养护融资模式。
致力于加快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江西水运全力构建互联互通的水运基础设施体系、高效衔接的港航物流体系、智慧便捷的服务平台体系。扎实推进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发展项目建设,实现千吨级以上泊位(油气化工类除外)岸电设施配备100%,持续推进船舶水污染物排放管路盲断工作。各类船舶污染物转运处置率保持95%以上。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完成进度近3年连续在长江经济带省份中排名第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先后建成投运4个航电枢纽。同时,抓住水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江西探索形成了特色化的“五化四好”航道管养模式,三级航道平均年通航保证率达95.6%,二级航道平均年通航保证率达99.5%,全部超过养护标准。
为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效能,江西对路政、运政、水上、市场监管等多支执法力量进行有效整合,11个设区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部完成,改革进度位列全国第一,形成“机关处室主导、职能部门负责、相关单位协同、四大领域融合”的执法新格局。深入实施执法质量效能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四基四化”建设,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国省干线重要路段布局建设429个不停车检测点,建立“互联网+监管”的智慧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率持续归零,普通公路超限超载率2023年降至0.59%,治超成效位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实现“一路三方”深度融合,全面推行“网巡+机巡+车巡+人巡”模式,路域环境持续优化。发布首违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121项。全省33个交通运输执法服务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立省内重点大件生产企业“一对一”联络服务机制,累计办理22.7万件大件运输许可。
近年来,江西16个项目荣获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联合冠名的“平安工程”。交通行业累计荣获鲁班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加速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成效深化融通,实现了“四个全国率先”,即:在全国率先实现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全覆盖省级重点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考核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在全国率先将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向普通公路项目延伸,并给予补助资金;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建成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九江市装备物资储备中心、23个省级公路养护救援应急基地、2个水上应急搜救基地,基本实现了全省公路、相关重点水域应急救援1小时内到达和一般灾害公路24小时抢通。
此外,江西率先发布《江西省交通强省建设蓝皮书(2022)》,系统展示了推进交通强省建设成效。完成了7个交通强国试点与16个交通强省试点任务的阶段性评估,初步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其中,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总体完成76%、形成成果112项,交通强省建设试点总体完成84%、形成成果108项。
赣鄱大地,大道向好,征途如虹。今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总目标,在系统总结交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经验和短板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力推进优势领域重点突破、短板领域进位提升、重大工程攻坚引领的目标定位,统筹加快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江西将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对标争创“四个一流”,全力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和建设交通强国打好头阵、当好先锋。
温 静 练崇田/文 (本版图片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