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云
不少文学评论文章,往往比较注重文学性的评述,对其中的审美性有所忽略。“美”是一种直观感受。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如何将感性直观的审美以文学批评话语呈现出来?
文学批评应与作品紧密相连,审美主义的文学批评围绕的重点在于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它是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双向循环。江腊生的《红土地上的执着——新世纪江西文学创作论》就是一部回归审美主义的文学批评。作者在宏观上把握21世纪江西文学创作,勾勒出新世纪江西文学创作概貌,以此为基础遴选出在江西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展开深入解读,力图形成江西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谱系。著者以文化书写研究、地域书写研究,以及贴近文学空间畅谈文学的三个视域,将文学批评置于审美话语中,体察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灵魂深处的美。
文化研究与文学气象共振
文化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着重点,其延伸的文化研究亦是文学批评的热度话题。本书立足于江西文化,以乡土文化书写、城市文化书写、红色文化书写三个维度,对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文学展开叙述,力图呈现江西文学气象。
在赣鄱大地上,江西作家依托江西乡土展开叙述,具有乡土文学的共性,也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江西作家面对乡村世界的变革,真实地将之呈现出来,在反映乡村随着历史巨轮变化的同时,展现了个人的人文沉思,像陈世旭的《将军镇》、温燕霞的《半天云》、樊建军的《诛金记》等;他们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红土地,满怀眷恋与柔情,以人与自然之间呈现的关系展现了一种诗意追求,像熊正良的《红河》、吴仕民的《旧林故渊》等;他们面对乡土世界中复杂且现实的生存图景、乡土世界的伦理关系,由此感受着“情感的疼痛与焦虑”……城市书写在城市化浪潮的兴起下盛行,江西作家也纷纷将视野朝向城市,他们以城市空间、城市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现状来展现江西城市书写,“集中挖掘城市生活空间与个体的关系,呈现城市生命的体验”。像李晓君的《暂居漫记》以暂居地贤士花园为落脚点,思绪飘散至城市的角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体现一种“冷静中和的散文气质”。阿袁的小说主要叙述的对象是城市女性,试图从文化层面将之展现出来,尤其深思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红色文化在赣鄱大地表现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题材。作者认为江西作家在书写上紧贴时代,展现新时代农村故事。
正如作者所述:“从文学与文化入手,把脉红土地的文化特征……注重从时代旋律与江西本土世界的碰撞……思考江西本土文化精神与创作成就。”在多重研究视角下体察江西文学,力求为江西文学的未来发展助力。
地域描写与地域想象共谱
地域书写经典如鲁迅的乡土小说,是作家努力的方向,他们渴求构建属于自己且融于自身感觉的文学世界。本书对产生于江西的文学作品进行探讨,以地域描写与地域想象共谱的具体方式探究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文学。
在某种意义上,作家笔下的地域书写既有“实体”的,又有想象的,其中承载了作家的文学记忆和艺术想象。本书提及熊正良笔下的“红土地”,蕴含了作者对这块“红土地”的坚守和因现代文明的发展而生发的关注;李伯勇从历史的维度、客家文化的角度以及江西家族文化的视域来构建父性形象,折射了他对父性光辉的想象;刘上洋站在江西改革的征程上,思索地域文化性格与地理人文之间的关系……他们所构建的世界具有独属于他们自身体验的地域特征,成为作品里的“地方感”。
地域描写与地域想象,抑或是“实体”地域与文学想象空间,二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亦是地域书写研究长期以来的话题。作者深思个体的创作独特性,紧抓作家的时代精神与内心世界,发现虽是同一个地域书写或相似实体地域建构,却展现各异的文学空间,整体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江西地域文学。
批评书写与主体精神共话
“文学评论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对话……不是替作品说话,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作者畅游在作家构建的世界里,感受着其中的人、事、物,体察着这个文学空间里的一切。
作者在对胡辛的作品评述时写道:“我仿佛走进瓷器博物馆……我不敢哇哇大叫,因为怕出洋相,又怕惊扰了艺术的天使。我只能蹑手蹑脚,俯身倾听其中的声音,感受其中的温度。同时,又是一次内心的对话,激情的对话。”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书写是将自身融于文学空间中,以对话的形式将作品当中的家国情怀、文化情怀以及其中折射的不同生命诠释、演绎出来。在评述王芸的散文时,作者说:“感觉有一种荆楚之风,又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清丽。”这一句话将王芸散文的特点呈现出来,但不止于此,王芸散文“妥帖地潜入个人心灵的重重起伏和褶皱之中……描摹出那极其细微的生命涟漪”。多么美的语言,又多么富有诗意的批评意境。作者以一种灵动的语言、诗意化的表达对作家作品展开评述。我曾经有过疑惑,文学批评是不是不能以诗意化的语言评论?此书正回答了这个问题,理性批评并不是唯一的走向。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是人的文学,是以普罗大众为对象的文学。江腊生沉浸于作家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以极具文学性的话语展开评述,勾连作家和读者,他的具有可读性的批评话语能让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推广和传播。
读完评论集后,会发现作者对江西文学、江西作家有夸赞,亦有指出缺憾,缺憾之下饱含一位江西批评家对江西文学的展望,对江西作家的殷切期待。江西文学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他们共同为江西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