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宜尧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急切地奔向未来,往往忽视了过去所蕴藏的价值。实际上,过去宛如一座丰富的宝库,承载着历史的温情记忆和宝贵经验。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应从往昔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更从容地应对当下和未来。
作家沈念的作品《歧园》,描述的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荒园”,更是每个人、每个生命的“荒园”,其所承载的力量不言而喻。它蕴含着对过去的深情回望,对现实的深刻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盼。荒园并非真正荒芜,亦未被抛弃,其价值始终深藏于历史之中,代表着历史的留存、凝固的时间和可触摸的过去。或许,它还体现了过去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历史对未来的召唤。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位美国女博士来中国追溯一段家族历史的故事。她要在曾祖父(包括曾祖母、伯祖父、姑祖母)生前建设与教学的地方拍摄一段视频,因而一百年前的往事逐渐清晰明朗。曾祖父死于归国途中,曾祖母带着两个孩子努力完成曾祖父的遗愿,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小说中提到女博士的祖父是“隐身”的,未随曾祖母投身家族事业,只是一笔带过。这或许并非小说重点,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作者在小说结尾一语道破:“过去从未过去,谁也阻挡不了的时间,又要从过去出发了。”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从当下起始,从过去出发,这便是生命的真实状态。透过小说中的“我”,我们能够洞悉歧园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价值,绝非经济价值,诸如投资、开发、旅游等常见层面的意义,而是文化和生命的真正价值。起初,“我”满心“怨屈”,郁郁寡欢,工作敷衍了事,只是无奈地坚守岗位,表现得“鹦鹉学舌”,从未主动投入。然而,在一次次接触隐匿于历史深处的事件后,被动的“我”悄然发生了转变,尽管作者的描写极为隐晦,直至后来“我”当着领导的面检讨工作失误,并在小说结尾主动请缨接待来中国看歧园的访客,足见“我”的巨大变化。
“我”的转变并非小说主线,主线无疑是女博士追溯家族历史。结合“我”的变化与小说结尾,不难领会作家的深意。“过去”常被我们说成“放下”“让其成为过去”,似乎“过去”不值一提。然而,作家却反其道而行,挖掘出全新的意旨。此刻,我们应当好好思索“过去”。
倘若“过去”是一本写满故事的书籍,其中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皆为珍贵的篇章。每一页都承载着家族的命运。重新翻阅这些篇章,我们会发觉当下的一切皆源于过去的积累,曾经的挫折并非终点,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曾经的迷茫并非迷途,而是寻找自我的旅程。过去的种种,皆是为了成就当下的美好。当下,也终将成为过去,正因如此,我们学会了坚韧,懂得了珍惜,领悟了坚持的真谛。
倘若“过去”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在岁月的镜中,我们目睹了女博士祖辈的雄心壮志与磨难艰辛,哪怕付出了两代人的生命。从过去观照现在,由历史映照现实,我们的目光具备了纵深感,促使我们从过往的影像中更好地审视生命与自我,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身。这面镜子,助力我们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倘若“过去”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那么立于这座桥上,能够回顾往昔的积累与教训,并将其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与智慧。从过去出发,我们怀揣着历史的厚重与经验的积累,更坚定地迈向未知的远方。
一个季节连着一个季节,一个生命牵着一个生命,过去从未消逝,生命从过去启程,这更是积蓄能量、汲取养分的有效途径。这便是小说《歧园》赋予读者的深沉智慧和强大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无论风雨还是阳光,我们都能泰然应对,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过去给予的温暖与力量,引领我们不断前行,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