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 辉
近年来,南昌医学院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医教协同、医文协同、科教协同、中西医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有情怀、有专业素养和医者仁心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和新时代好青年。
“三全育人” 守初心
以党建引领为“舵”,把稳思政工作方向盘。学校成立党建工作、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以打造“四强”党支部、“一院一品”等品牌矩阵为牵引,深入实施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制订“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年度思政工作要点等,细化实施“大思政课”“红医卓越班”建设,推进红色启航、心理导航、卓越领航工程,齐心共绘全员育人“同心圆”。
以课堂联动为“桨”,筑牢思政工作主阵地。学校创新思政课程建设,以“名师牵头+集体备课”等方式,让课堂内容和教学“活起来”。结合专业特色,在红医历史的“深”和“特”上下功夫,用红医历史、红医故事、红医人物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红医文化”内涵。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以社会实践为“帆”,增强思政工作新动能。学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品牌,成立“薪火传承”等宣讲团。精心谋划“点亮红医坐标 赓续红色血脉”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景讲述+史料呈现+云端播放+红色影视”等联动形式,引导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从源头涵养“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的医者情怀,强化履行医者誓言的内生动力。
“四个协同” 育人才
坚持医教协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学校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壁垒,探索实施人才培养分段教学模式。在分段临床教学期间,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承担教学,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与校本部协同共建本科课程,采取PBL或CBL案例教学、床边教学、临床见习、研学讲座、毕业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体系和不间断递进式临床实践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速“医学生到医生”的能力蜕变。
坚持医文协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情怀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医叙能量坊”品牌,组建专业医学人文教育团队,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实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人文素养必修课程、医学人文选修课程”互通互融,夯实学生医学人文理论基础。第二课堂开展美育音乐叙事坊、叙事科普大赛、最美医生(护士)人文讲坛、最美瞬间摄影大赛等校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叙事素养与人文情怀。分段临床教学(医院实践阶段)开展叙事医学系列活动,学生通过撰写叙事病历、参与医患沟通,深入理解患者的疾病经历与心理需求,有效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和自身人文素养。
坚持科教协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校通过“制度保障、体系强化、效能提升、创新引领、多元发展”路径,按照“两协同、两推动、两转化、两支撑、四促进”工作思路,全面启动“本科生科研启蒙”工程,通过制作1门课程视频、编纂1部高品质教材、培育1支优秀本科生团队,定期举办“弘医论道”系列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深化科研与临床、学科竞赛的紧密联动,推动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育人资源、社会条件平台转化为实践育人资源。
坚持中西医协同,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学校坚持“中西医并重、医防融合”,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和协同创新,探索在“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增加“西学中、中学西”课程模块,以“上池书院”临床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
“五个面向” 创品牌
学校致力于建成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和提升办学水平,面向学生、社会、产业、创新、传承,完善品牌示范制度,培育建设红医卓越班、“上池书院”“赣药+智慧康养”产业学院等示范院系,形成“弘医论道”“一院一品”“行走的思政课堂”等示范品牌,提炼典型经验,发挥带动和辐射效应,切实提升育人的深度、广度、效度,为健康江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024年,南昌医学院被省卫生健康委授予“江西省医教协同育人重点建设基地”称号。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精创教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奖项10项,获创新创业、科研竞赛等省级奖项65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4篇;授权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