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前虎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江西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委员会)结合会前的初步审查和各代表团及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计划报告和草案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财经委员会认为,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部署,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全面落实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持续回升、稳步向好,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我省经济运行还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压力加大、重点领域风险仍然较大等困难和挑战,需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25年计划草案总体可行
财经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交的2025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就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面临的困难风险挑战、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了相应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财经委员会建议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江西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意见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实现改革攻坚突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财经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力以赴稳预期激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瞄准国家政策发力点,切实把政策吃透、把举措谋准、把项目做实;全面落实落细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入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治理优化,开展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逐利执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关切诉求,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要坚持扩投资与促消费双向发力,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和“十五五”规划编制重要窗口,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等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精准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铁水、铁海联运等重大项目落地,提高项目质效。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快释放消费政策红利;积极顺应消费变革新趋势,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三)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一批高成长性的新产业新赛道。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四)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激发区域发展活力。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完善县域功能,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大力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严守耕地红线,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五)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房地产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落细防范化解经济和金融领域重大风险“1+7”分工方案,积极跟进落实中央化债增量政策,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加快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统筹能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健全完善城乡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强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各项工作,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确保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