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县域经济更加生机勃勃

  制图:王楠

  ■ 本报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邹 沛

  郡县治,天下安。近日,由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对外发布。《决定》对“健全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明确部署,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不仅承担着经济大循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肩负着推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千亿县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可以说,我国经济韧性强劲,县域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纵观江西版图,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省县域GDP均值从2012年的91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232亿元,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迅速的县域小城强势崛起,不断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我省经济活力与韧性的显现。但也要看到,总体实力不强,缺乏经济强县的引领带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短板、问题仍较突出。全省上下要直面问题、认清差距,补足短板、奋勇争先,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发展县域经济,产业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省整体实力较强或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大多是因地制宜找准了“赛道”,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优势。鄱阳大米、靖安白茶、资溪竹制品……这些来自小县域的“赣字号”,不仅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而且不少已经成长为当地立县兴县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方水土“养”出一方特色产业。事实证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是形成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小县要有大作为,也要做好创新这篇文章。但从现实来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仍然是不少县市面临的难题。如何逆势突围、破局成棋?以传统铜产业为主导,小城贵溪找到了发展秘钥。通过持续强化科技攻关,推动铜产业数字化转型,贵溪铜产业多项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铜产品全球覆盖率超过80%,成为全国铜产业链最完备的地区之一。2024年,凭借一系列经济指标和强劲发展势头,贵溪再次入榜全国百强县市。当然,推动县域创新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要靠创新激励政策的落地,以“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着眼大局、靠前思考,主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加快科创平台等研发机构建设,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县域流动、转化。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县域在促进城乡融合中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还要把县域发展纳入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比如,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县域要充分发挥连接城乡发展的“桥梁”作用,推动公共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覆盖、公共资源向乡村下沉配置,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便利程度,让一座座县域小城不仅是承载人们乡愁记忆的故乡,更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天下
   第06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让县域经济更加生机勃勃
拥抱“享老”新时代
对利用灾害造假博流量说“不”
把就业服务做得更深更细
别被“免费打造素人网红”迷了眼
赋能“新农人” 助力兴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