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恒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加快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一揽子政策举措。这是我国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体系化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由“养老”变“享老”描绘了温暖图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守护“夕阳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按照《意见》部署,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把养老服务网织得更密更牢,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养老服务做好“兜底”,老人生活才能“有底”。数据显示,我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从照护服务的角度看,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等群体的护理和照护,是社会高度关注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意见》首次明确基本养老服务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要求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失能照护能力。一方面,要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培育更多专业化的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心、舒心。另一方面,要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的供需对接。此外,要更积极地打造枢纽型、开放型的专业服务机构,促进养老服务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年至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过5600亿元,年均增长11%。此番,《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财政支持相关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效能。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让养老服务持续发展有支撑、有底气。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人才。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流失率较高等问题。对此,要拓宽人才来源渠道,通过推动专业学科设置、开展技能提升行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培育更多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梯次发展,为养老服务改革增添新力量。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意见》目标明确,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需要各方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合力共治。
推动《意见》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科学规划布局养老服务网络设施,促进养老服务进一步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就能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托举起亿万老年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