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米欧 曾悦之
春节期间,“江右风雅——江西文脉书画特展”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
展览围绕“江右文脉”主题,调集省内诸多馆藏古籍、书画资源,呈现自北宋至晚清一脉江右之风雅,颇受业内外好评。不过,很多参观者并不了解的是,该展是我省试行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后的开年首个大展。
何为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2025年1月7日,我省制定了《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方案(试行)》,提出以江西省博物馆为总馆,市、县两级博物馆为分馆,实现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集中统筹配置和优化盘活,在陈列展览、藏品使用方面双向联合,按博物馆特色匹配相应的文物,举办各类高水平的精品大展、特色临展和线上展览。目前,我省选取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高安元青花博物馆)为试点分馆单位。
“我们策划此次‘江右风雅——江西文脉书画特展’显然受益于‘总分馆制’。展览从策展到落地推出,前后不到3个月时间,原因就是在藏品征集等方面进展非常顺利。”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介绍,以往筹办一个主题鲜明的综合性展览,总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投入诸种成本。而且,受馆藏资源的限制,精品大展很难办成。比如此前八大山人纪念馆先后推出“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金石·禅心——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作品特展”等精品展览,它们之所以能够办成,关键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先期须分别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全国大馆借到一批珍贵书画藏品。因此,一个精品展览能由策划到真正落地,仅靠自身馆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江右风雅——江西文脉书画特展”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如此多藏品,是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下的一次成功实践。在展厅中,参观者可以看到,不少展品来自“总馆”江西省博物馆,它们分别是:2件罗牧山水立轴,1件散文家魏禧绢本书法立轴,八大山人同时期画家牛石慧1件书法立轴、1套花鸟册页,罗牧弟子万个的1件山水,江西清代三状元之一戴衢亨的书法立轴1件等。本次展览从江西省博物馆借来的藏品总计19件,占了展品总数近四分之一,其中,魏禧、万个、戴衢亨的翰墨都属极为稀见的藏品。
在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引领之下,江西省图书馆、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婺源县博物馆、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等都积极响应了此次藏品“支援”行动。如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借出晚清诗人陈三立《行楷七言诗轴》1件;婺源博物馆拿出晚清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李瑞清《行书五言联》1副;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则贡献了宋代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等2件碑拓。尤其是江西省图书馆,此次总共借出古籍40余件套,涉及的古籍有《山谷内集诗注》清代道光分宁黄氏木活字印本、《宋名家词》(晏殊《珠玉词》一)明崇祯海虞毛氏汲古阁刻本、明代汤显祖撰《邯郸记》清初刻本等珍贵古籍,为“江右风雅”能够充分呈现策展主题,提供了巨大支持。据江西省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一次性出借如此之多的古籍藏品,为江西省图书馆历年来的首次。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青云谱的八大山人纪念馆看到,川流不息的省内外游客中,有看展览的,有观园林的,有集章打卡的,有体验非遗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热闹非凡。记者也注意到,游客在“江右风雅”展厅中停留的时间普遍较长,不少游客还带上了纸笔,观展极其认真细致。
“感觉跟以往看过的展览陈展方式不一样,这个展览表现得特别丰富。”“我发现展览集齐了很多博物馆的藏品,这是把江西的好宝贝都拿出来了。”采访中,不少游客道出展览的新意。2月7日,八大山人纪念馆发布了一组亮眼的数据:春节期间8天参观5.5万人次,直播8场收获133.7万点赞,文创收入合计13.7万元……
展览以江西诗派代表黄庭坚为线索,串联起江西文脉中从宋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如展览第一章便展出江西诗派代表黄庭坚的相关古籍及碑拓;第二章以朱多炡及八大山人书法扇面为开篇,这一方面缘于八大山人书法受“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的影响;第三章以陈三立作品开篇,陈三立在晚清被称为诗坛的“呼保义宋江”,是清代光宣时期领军人物,也是远承江西诗派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
“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总分馆制’试点以来的一次重要实践,更是这种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非常高效的体现。”省博物馆馆长、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管理向记者说道。
“总分馆制能将省级大馆的资源直达基层馆,这种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展品的交流,还体现在学术上的交流、人才方面的交流……”在周晓健看来,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还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改变。
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推行之后,将依托陶瓷文化、汉代文化、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陆续推出总分馆合作展览,在总分馆间进行巡展,持续擦亮赣鄱特色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