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感受新时代 用情记录新作为

  ▲1月31日,婺源县2025“最美乡村过大年 婺源非遗贺新春”活动开启,上演传统非遗闹新春“年味大戏”,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赏。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劼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左一)在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采访青年大学生志愿者。

  通讯员 张晶晶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曾悦之在江西省博物馆非遗展厅采访。李泱艺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余燕(右)在上饶市广信区湖村乡湖村村藏红花种植基地采访。通讯员 黄宗振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殷琪惠(右)在采访盒马鲜生华润万象天地店工作人员。

  本报全媒体记者 倪可心摄

  胡齐在鹰潭市余江区邓埠街道仪风村村委会整理采访资料。通讯员 王 滨摄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新年伊始,本报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数十名记者进乡村社区、入企业厂矿、探服务窗口、到生产一线,倾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感受、用情采写,用文字描绘赣鄱大地的新春气息和奋斗脉动,用镜头记录红土地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今天,让我们一同倾听记者们在基层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一同感受江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执着追梦 青春绽放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 陈 旻

  春节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三批不同领域的青年才俊: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青年科技工作者、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王日昕博士,以及“景漂”、岩彩青年创作者洛北。他们的故事与经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新时代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担当精神。

  1月31日,正月初三,我们来到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了解6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投身文明实践活动的故事。除了为前山村村民办事、带领孩子们阅读,志愿者还担任“村晚”节目导演,写脚本、配音乐,赢得乡亲们点赞。志愿者们的热情与奉献,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前山村的春节洋溢着别样的温暖。从这些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对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王日昕博士而言,春节期间也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专注于科研,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展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坚韧与执着。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发光发热,更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社会。

  岩彩青年创作者洛北,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岩彩艺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耐住寂寞,深入研究岩彩技艺,通过自己的作品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她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担当。

  此次新春走基层,让我们深受鼓舞,新时代青年虽身处不同领域,但都有着共同的特质: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他们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价值与使命。

  守正创新 非遗焕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见到了一群老友,他们是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是我工作中关注较多的内容,我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是在各种场合相遇,从陌生到熟悉,我记录了他们一路走来的变化,也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见到的第一位老友是吴婉菁,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市级传承人。我更关注她作为年轻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于非遗有哪些新思考。在今年1月25日举办的“非遗点亮美好生活展”现场,由夏布绣布置的新中式书房格外亮眼。“这是我们夏布绣诗意、浪漫的生活空间,是我们未来计划的一小步。”她说,这几年,夏布绣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香包、摆件等均是日常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的文创产品。此外,夏布绣还将与中式潮饮、中医药膳食、民宿产业结合起来,打造一批“非遗潮品”。

  见到的第二位老友是史克滨,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城南龙灯的传承人。十余年来,他的“龙”从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出发,走向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前,他参加了南昌市组织的一次非遗主题惠民演出,我在现场采访时,他正带着一群少年,舞起了他新研发的“龙珠”。多年来,他的身份在变——从市级传承人到省级传承人;他的“龙”也在变——越变越轻盈,越来越受欢迎。“我的计划是每年都要有新产品,春节就是交作业的时候。”求变,成为史克滨传承路上至关重要的一件法宝。同时,我也感叹,非遗传承,容不得浅尝辄止,也并非一蹴而就,勇于求变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必修课。

  我将这两位老友在传承路上求变创新的故事分别写进《非遗有创新 焕发新气象》《非遗点亮美好生活》两篇报道中。史克滨后来发信息告诉我说,准备将文中内容翻译成多种语言对外宣传,希望将江西文化传播出去、传得更远。

  贴近群众 倾听民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作为党报一线记者,我每年都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我走的地方,有偏远乡村、老旧小区、厂矿企业等。每一次深入基层,都有感动和收获,深感要写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新闻,一定要“身入”基层、“心到”基层。

  今年,我采写了《新年走新路》《泥巴地变滨湖新地标》等稿件。在采访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只要走进基层,走到群众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

  我在采访《泥巴地变滨湖新地标》一稿时,以体验采访的方式,走进余干县高铁站(以下简称“余干站”),目睹了余干站的变化。这里有了地下停车场、站前广场、公交枢纽站、社会车辆与出租车辆停靠点等,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利和有序。特别是随机采访现场的乘客,听他们讲述余干站一年来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从一片泥巴地上崛起一座新地标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给群众带来良好的体验感,更让我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采访中,我发现乘客们在谈及余干站的变化时,一个个笑容满面,发自内心地表达对当地党委和政府推进民生工程速度之快的赞叹。此稿不仅展现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还呈现了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场景。

  “我没有想到,大过年的,你还来体验余干站的变化,感谢《江西日报》为我们余干站做了一次这么好的宣传。”稿件刊发后,余干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敏给我打来电话,表达了感谢。那一刻,我心中涌起无限的自豪,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走进基层,走进新闻现场,关注群众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才能找到新闻的源泉和富矿、抓到“活鱼”,才能真正地践行“四力”。

  返乡支农 让地生“金”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 燕

  青年博士、返乡、科技特派员……当这几个词连在一起的时候,我凭着职业敏感,感觉线索“有料”,应该好好做个现场采访。

  1月13日,穿过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我来到位于灵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上饶市广信区湖村乡湖村村,约好科技特派员徐子金在田间地头碰面。“我比你早10分钟到。从上饶市区到村里,这条路我每周要跑上好几趟,熟得很!”徐子金快人快语、开门见山。

  谈到“为什么会想到返乡支农”这个话题,徐子金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家乡,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在浙江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经常跟随导师前往浙江建德等地的藏红花基地,和当地种植户沟通交流,听过很多生动的致富故事。藏红花被誉为植物中的“软黄金”,而当地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和家乡颇为接近,徐子金由此坚定了回乡发展藏红花产业的想法。202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任教,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坐得住“冷板凳”,做得了“大学问”。在徐子金身上,我感受到一名青年学者对科研事业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

  长期以来,国内外藏红花种植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种球腐烂率高,且传染性强。要想健康长效发展藏红花产业,必须解决好这个“拦路虎”。2023年,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徐子金的科研团队终于开发出一种防治根腐病的植物抑菌组合物,并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

  科技成果只有“种”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实现价值释放。江西医专与湖村乡合作成立中药材产学研博士工作站,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走,跟着博士去种田”——由此成为当地村民的新时尚,全乡中药材种植户超80户、总面积500余亩,2024年总产值超800万元。

  人勤春来早。2月2日,正月初五,带着团队成员在博士工作站开工;2月11日,奔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双沟镇,到种植基地和专业市场开展一线调研……新的一年,徐子金信心满满、步履不停。他坚定地表示,田野上舞台广阔,“农”字里大有作为,将继续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纵观全省,正是有了众多像徐子金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奋战在农业农村一线,才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他们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庄重誓言。

  市场红火 年味十足

  本报全媒体记者 殷琪惠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民生热点话题。今年,我将目光投向“年味十足”的批发市场和超市,深入探寻春节消费市场的活力,奏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大主题”旋律。

  1月30日,正月初二,走进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热闹非凡的景象扑面而来。各类年货堆积如山,新鲜的蔬菜、水果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糖果、坚果等零食琳琅满目。商户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搬运工人忙碌地在商店间穿梭,吆喝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的节日画卷。“春节期间的生意特别好,销量比平时翻了好几倍!”经营水果批发的胡群一边忙着清点刚刚卸下来的车厘子,一边笑着对我说。她告诉我,为了保障春节市场供应,商户提前备足了货源,价格也相对稳定。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浓郁的年味,也触摸到了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脉动。

  走进盒马鲜生华润万象天地店,这里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火红的灯笼、喜庆的中国结将超市装扮得年味十足,各种商品一应俱全,收银台前顾客排着长队。“我就想给家里多买点好吃好用的,热热闹闹过个年。”消费者杨宇玲向我展示她精心挑选的年货礼盒。她的笑容里,满是对春节的期待。

  红彤彤的春节市场,热腾腾的年味烟火,见证着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从市场的繁荣景象中,我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

  在与商家、消费者的交流中,我记录下他们的言语神情,这些细节为新闻报道注入了生活气息,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借镜头与笔头,展现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未来,我会持续深入基层,聚焦民生,以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为读者呈现更加绚烂多彩的经济社会发展图景,让新闻产品传递时代温度。

  墨香氤氲 滋养乡风

  胡 齐

  第一次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我循着墨香,来到鹰潭市余江区邓埠街道仪风村桥西书法馆,感受这个墨香氤氲的村落。

  1月22日8时,我到达桥西书法馆,发现书法馆的大门早已敞开,孩子们聚集在门口,开心地分享着趣事。桥西书法馆管理员殷裕芳告诉我,自2017年开始,他就在这里做义务管理员。正式上课时间是8时30分,但村民们练习书法的热情很高,大家都会早早到来,因此他也养成了提前开门的习惯。

  走进书法馆,只见书桌摆放整齐,墙上挂着村民的书法作品,整个书法馆环境整洁、氛围浓厚。“这里曾是村民的猪圈、牛圈、危旧闲置房,通过宅基地规范管理,拆除后建了幸福楼,为脱贫户提供居住空间,并设计了8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作为书法馆。”殷裕芳介绍,刚开始练习书法的孩子就7个,孩子们练出了效果,来书法馆的人就多了起来。

  练习书法的村民越来越多,书法馆早已容纳不下了。我不禁感到好奇,桥西书法馆的下一站在哪里?殷裕芳笑呵呵地指着前方的大楼说:“这栋新建的书法大楼将于2月底投入使用,村民们练习书法的空间将更为宽敞。”

  为了让新闻报道用全媒体的形式呈现,我通过视频和图片记录了孩子们认真练习书法和志愿者悉心指导的身影。大学生志愿者殷姿告诉我,她是村里第一批练习书法的孩子。寒暑假时,她便回到桥西书法馆教小朋友练字,孩子们执笔的模样,让她想起当初刚拿毛笔的自己。像殷姿这样从书法馆里成长起来反哺村里的志愿者,还有许多。

  小手拉大手,一支笔带动一批人,书法文化深深植根于每家每户,中国书法家协会‌还在村里设立了书法考级点。邓埠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娟娟向我介绍,村里的书法氛围浓厚了,墨香更滋养了好乡风。

  通过这次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我看到一个村落风貌的变迁,也感受到好乡风从来不是疾风暴雨的焕新,而是细雨润物的生长,当每个村民都成为文明乡风的践行者,乡村振兴才会充满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资讯
   第12版:特别报道
用心感受新时代 用情记录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