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几乎所有村庄都与树相关联。
江背也不例外。
村口,高耸着一棵沧桑古樟,树径粗壮,需几人合抱,树干苍劲,树冠如盖。据说,树龄在700年以上,被村民尊为“发脉树”。
江背的历史,是从这棵古樟开始的。
村人皆姓单。据《单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单氏始祖单寿工只身来到高安荷岭山脚下的江背,见村东水波涟漪,村南峰峦对峙,村西小桥流水,村北丘陵绵延,可谓山清水秀,便择地卜筑,定居于此,并植下此树。
从此,单氏一族在江背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江背外出求学、为官、经商、行医者众,尤其是在外的行医者遍及大江南北。不少族人在外发迹后,回家置田地、造房子,光宗耀祖。这样,江背便出现了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房屋,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听村里人说,目前江背保存有历史价值的古宅20多幢。每一幢古宅为徽派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古宅大门上方均有石碑牌坊,构件坚固、雕刻精美、字体飘逸。
沿巷道前行,只见精雅的屋宇连接不断,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虽显苍老,风骨仍在。古宅成片连排,各家之间设有高大的马头墙。古宅以主人财富多少而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屋内天井越多,则主人财富越多。村中“大夫第”的砖雕门楼,别具一格。砖雕自上而下一圈“福、寿、财、禧”,回纹图案中间是四幅以人物为题材的“忠、孝、节、义”图。中间的两幅大型砖雕,上面一幅为《封神榜》中的“文王访贤”,下面一幅为祝贺子孙金榜题名的“连中三元”。门楼砖雕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显得完整、和谐。
村庄中央是单氏宗祠。祠堂前有供村民活动的广场,并有一口面积两亩的月牙形水塘。祠堂建筑不华丽,但庄重肃穆,内设天井一口,分上、下两个大堂。整个祠堂,全靠天井采光和通风。祠堂是侍奉祖先牌位之地,也是决议全族大事的厅堂。单氏宗祠为何不建得雄伟高大、富丽堂皇?追根溯源,是单氏始祖之意,教育警示后人要勤俭持家、朴实生活。
几百年来,古樟站立村口,青郁葱茏;村庄拥抱古樟,情意绵长。古樟,在江背及单氏后裔心中,已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江背人如古樟般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崇尚“耕读传家、重教兴学”家风,从而使村里人知书、爱书、读书蔚然成风。
品读雕刻在单氏宗祠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可以看出江背耕读文化的浓厚和久远。即便是穷苦人家,省吃俭用也会让小孩读书识字,所以江背子孙个个“拿起笔会作画吟诗写字,放下书会干活行医经商”。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江背的“后浪”们更是让人赞叹:村里人介绍说,江背已取得高级职称的人才有5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村”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最近几年,江背人栽树、种树、爱树,并演绎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建起苗木基地,既发家致富,又扮靓家园。在江背的带动和辐射下,临近的张家店、宋家、余家等七八个村庄也加入了江背苗木“朋友圈”,种树面积上千亩。
树让村庄有了站立的姿态和亮丽的装扮。江背,树缠绕着村,村依恋着树,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更有那镶嵌在其中的黑白相见的古宅,你会感到眼前更像是一幅人和自然和谐交融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