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海斌
一条深山邮路,两代人的接力……在宜丰县双峰林场,乡村邮递员吴文清沿着父亲的足迹,29年行走在深山的邮路上。
——题记
一
2020年3月,宜丰县邮政分公司陆续收到多封寄自双峰林场的感谢信。
“疫情肆虐,我们都出不了门,多亏了吴文清……”“请领导一定要好好表扬这样的好同志……”这些感谢信是纯朴的山里人对双峰邮政所邮递员吴文清的真挚谢意。
“吴文清,双峰?”宜春市邮政分公司运管部经理邓群辉看到宜丰分公司转来的感谢信,想起一个人——
30多年前,双峰邮政所出了个全国邮政系统的先进典型——邮递员吴能丰。如今,山区群众交口称赞的这位邮递员,也姓吴,双峰人,会不会与吴能丰有关系?
这年夏天,在宜丰县双峰林场,邓群辉见到了吴文清:高高的个子,憨厚的举止,一打听,果然是吴能丰的儿子。
让邓群辉惊讶的是,眼前的吴文清,已在双峰的深山邮路上走了28年。
遗憾的是,吴能丰早些年已离世。吴能丰1968年就在双峰邮政所工作,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铁脚板”,30多年行走在大山里,为山区百姓投递报刊邮件。
乡村邮递员的工作是清苦的,也是孤独的。吴文清“子承父业”,多少有一些无奈。
1993年3月,双峰邮政所一名邮递员突发脑溢血去世。“我父亲需要一个帮手,又找不到人,就让我来做临时工。”那时,吴文清18岁。
背起十几斤重的邮包,翻山越岭,渴了喝山泉水,累了靠在石头上小憩……吴文清跟着父亲,踏着山路,去给乡亲们送邮件,脚起泡了,长茧子了。
“这份工作太苦了,而且工资低,娶妻生子、养家糊口都很成问题。”吴文清几次想辞职。
“去开货车或者做竹子生意,收入都会比当邮递员强。”吴文清当时似乎打定了主意。父亲劝了他几次,县邮政分公司领导也找他谈心。最终,他还是不忍心让父亲独自受这份苦,留了下来。大山里的邮路,总得有人走;乡亲们的邮件,总得有人送!
2000年,吴能丰因病提前办理退休,告别了坚守32年的邮递员岗位,把自己的邮包交给了儿子。寡言的父亲没有一句叮嘱,吴文清却感觉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吴文清独自挑起了双峰邮政所收发报刊、投递邮件的重担,一年又一年,不曾停下脚步。
“谢谢”“你真好”“你真像你父亲”……每次在邮路上听到这样的问候,吴文清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坚持,明白了父亲代自己做的选择。
二
这是大山里一处很小的邮政所,只有吴文清一名邮递员。
初冬的双峰,邮递业务多了起来。这天傍晚,从县城来的班车抵达双峰。车门打开,吴文清上了车,取到报刊邮件后,又搬下一个大编织袋。大编织袋里装着各种包裹,吴文清把它扛进所里,放在地上,蹲下身子分拣。蹲得久了,脚麻了,起身时,他只能用一只手撑着地面,缓缓地站起来。
双峰学校张婷老师前来邮政所取快递,是一箱脐橙。签单后,张婷试着问道:“能帮我送一下吗?”“好的,等下我来送。”吴文清答道。
这时,双峰学校的刘莹老师拿来一袋冬笋,要寄给在广州的父母。吴文清找来一个编织袋换装:“冬笋装在塑料袋里,很容易坏。”
忙完手中的活,吴文清把一箱脐橙扛在肩上,帮张婷送到了双峰学校。
回到邮政所,他又走进报刊分拣室,双手麻利地分拣各类报刊,口中念念有词。因为怕记混,他养成了边拣边念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别出错。
晚饭前,他要去双峰林场、学校、居委会、医院送报刊,19:30才能回家吃晚饭。第二天,他要去各村送报刊、包裹,那是真正的深山邮路。
双峰的邮路,有多远?
吴文清承担了双峰13个村和邻乡1个偏远村的邮件投递工作,邮路长127公里。因为缺人手,吴文清只能隔日走一条线路,每周分三次走完全程。粗略计算,吴文清29年走过的邮路达49.5万公里,可绕地球12圈多。
双峰的邮路,有多难?
长年累月奔走在深山邮路上,吴文清的伴只有邮车和山风。“最难的是冰雪天,别说骑摩托车,走路都会摔跤。”大雪封山的时候,吴文清走邮路要带着砍刀,一路砍掉倒在路上的毛竹,才能过得去。
有一年冰雪灾害,吴文清去严湖村送报刊,走了10里山路,花了近两个小时。“走得脚都肿了,第二天早上上厕所,蹲不下去。”吴文清说,“我特别佩服我父亲,他是真正的‘铁脚板’。”
有一次道路被淹,摩托车过不去。吴文清只好扛着邮包,赤脚蹚过20多米宽的河,请对面的朋友骑摩托车来接,带他一起去送报刊、包裹,送完后又把他送回到河边。
深山邮路,意外无时不在。吴文清骑摩托车多次摔跤,屡屡受伤。可邮路不能停,他只能吃“大药丸”,让自己尽快恢复。“一天两粒,真是太难吃了。”吴文清直摇头。
翻山越岭送邮件,吴文清患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有风湿,经常疼得受不了。妻子张龙英心疼丈夫,问来一个土方子,用烧酒炒谷子,敷在丈夫的腰上缓解疼痛。
双峰是山区,地广人稀,包裹投递难度很大。“因为投递成本太高,民营的快递公司都不愿做,只有我们邮政坚守,乡亲们也需要邮政。”吴文清说。
29年漫漫邮路,吴文清走坏了不知道多少双鞋,骑坏了一辆又一辆自行车,先后报废了5辆摩托车。他在大山里投递了无数的报刊包裹,从来没有出过错,没有遗失过一份邮件。
在孤独的邮路上,每当看到乡亲们热情的笑脸,吴文清都感到幸福。
三
庚子年的新冠疫情,让双峰山区神经紧绷,道路封了,村子封了。吴文清的邮车都没停,哪怕再危险,也不能断了连着山里山外的邮路。
“文清,我们好多天没出去了,可以帮忙捎带一些大米进来吗?”“我家的盐和酱油快用完了,请帮忙带些进来”……不能出门,生活物资怎么办?村民们想到了吴文清。
吴文清向双峰林场领导报告。场领导非常感动,叮嘱他注意安全。“疫情这么危险,别人都不敢出门,你冒着风险去投递报刊包裹,还要帮人家采购、捎带生活物资。”妻子不理解。
张龙英担心丈夫的安全,埋怨他“拿命在跑邮路”。埋怨归埋怨,丈夫每次出门送邮件时,她总是细心地帮他准备好口罩,嘱咐他早点回家。
“那段宅家抗疫的日子,我的电话特别忙。”先是几户人家请他代为买米买油,后来请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几块豆腐、几斤猪肉、几袋木炭……他帮忙代购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四
年复一年奔忙在深山邮路上,吴文清投递的邮件在不断变化,也注意到了时代带给山乡的变迁。
在大山深处,青壮年大多出去了,留守的只有老人了。重重大山的阻隔,老人们出门不便,于是连接山里山外的吴文清就不只是他们的信使,更是他们与山外联系的纽带。
“老人们需要买点什么就会给我打电话,油、菜、肉、豆腐、洗衣粉、菜种子等等,我买好了就顺道给他们送过去。”吴文清说,“父亲从前也是这样做的,挑二三十斤重的报刊邮件走几十里的山路,还经常帮乡亲们带些盐、面条,帮读书的孩子捎腌菜、挑被子、送行李……”
“在送报刊的路上,遇到老人插豆角杆,公公都会过去帮一把;有时还会帮村民挑大粪……”在张龙英印象中,公公吴能丰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文清和他爸爸一样,心地好,吃得苦,爱帮忙。”说这话的时候,这位中年女子的眼睛里满是深情。
说话间,吴文清接到一个电话,小槽村张月娥说家里养的鸡快断粮了,请他帮忙买几十斤谷糠。他赶紧给加工厂打电话,约好去买谷糠;这时,一位老人送来了20个鸡蛋,请吴文清捎给他的女儿。老人的女儿住在龙袍村上槽组……在双峰,吴文清哪天要走哪条邮路,乡亲们都很清楚。
要送的报刊、包裹装好车后,吴文清开着邮车,前往集镇的超市。他随身带着一本本子,里面详细记录着乡亲们“预订”的物资。他在超市一一采购好,贴好标价,送到村里,乡亲们再付钱给他。
…………
翻过一道道山梁,绕过一道道弯,吴文清开着邮车来到了李家村。停好邮车,送好报刊,他便一手夹着3板豆腐,一手提着1副大肠,走进了残疾人杨枧生家。
杨枧生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吴文清每次去李家村,都会帮他带一些东西,4天前就给他送去了4袋木炭。
吴文清显然是杨枧生家的熟客。杨枧生拄着拐杖,坐在竹椅上,热情地和吴文清说着话。吴文清走进厨房,找来砧板和菜刀,把豆腐铺在砧板上,用菜刀切好,放进脸盆里。杨枧生付过钱,连声道谢。
山里的老人多,需求也多。吴文清每天要接100多个电话,不单是要帮忙买东西,还要帮忙卖东西。“有的要买兔子,有的要卖兔子,有一个残疾人要买小鸭子养,明天要我带几只小鸭子过去。”
吴文清开着邮车继续往前走。来到严湖村,村里人一看到吴文清的邮车进村,马上围上来。一位村民取到自己预订的一块猪肉,超市的标价是25.78元。吴文清说:“你拿25块5就行了,不好找零钱。”
“乡亲们都请吴文清帮忙带东西,吴文清不仅没赚大家一分钱,还常常把零头抹掉。长年累月,往里面贴了不少钱呢。”69岁的郑东生说。
“文清一天到晚在忙大家的事,家里的事却顾不上。20多年,我理解他,可有时候也免不了吵架。”几年前,张龙英在县城的制衣厂打工,晚上6:30才能回到家,两岁的小儿子在上幼儿园。放学后,迟迟不见吴文清去接,老师只好把孩子放在邮政所门口,由隔壁邻居照看。
原来,当天傍晚,附近村庄的一个小孩被毒蛇咬了,吴文清赶紧把孩子送去万载抢救,来不及去幼儿园接孩子。次日凌晨2:00,他从万载回到了双峰,倒头就睡。
张龙英气不打一处来,跟丈夫吵了一架。“吵归吵,我还是理解他,没有什么比救命更重要。”
“山里人纯朴,你帮他们做了一点好事,他们会记得你、敬重你。这些年,文清在这条邮路上结了好多‘亲',乡亲们杀年猪,都会打电话请他去吃杀猪饭,还老是把自己种的菜送给我们……”在张龙英心里,丈夫是她的骄傲。
五
蜿蜒的山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林海里,一间老屋,一位老人,一条黑狗……在双木村二组,74岁的独居老人陈腾林站在门口,期盼着吴文清的到来。
吴文清停好邮车,提着代购的猪肉、酱油和大米,来到了陈腾林家。黑狗不停地摇着尾巴,很是热情。
两天前,吴文清去双木村送报刊,给陈腾林捎去一些东西。陈腾林身上的钱用完了,又不方便下山,就把存折和身份证给了吴文清,请他帮忙去银行取2000块钱。
吴文清是银行的老客户了,经常帮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取款,都是爱心跑腿,无偿帮忙。“老人们还委托我代领养老金,把存折和密码都给我,很相信我。”
去年8月,吴文清去李家村送邮件,路过76岁的华秋生家。华秋生拄着拐杖,来到邮车旁。
“文清,骆家槽的杨木生你认识吗?”华秋生试着问道。杨木生是他的表哥,算来有80多岁了。
“认识。”吴文清答道。
“想请你帮我带个话,向他问个好。”华秋生和表哥从小在一起长大,自从姑妈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了表哥的音讯,也不知道是否健在。
两天后,吴文清去骆家槽投递报刊包裹时,登门看望杨木生。20多年没了联系,杨木生收到表弟托吴文清捎来的问候,非常激动,又委托他捎话,向表弟问好。
“有一位老人找到我,说他的一个老朋友生病了,想请我代他去看望,问个好。”很快,吴文清把问候和礼金捎到。几天后,生病的老人又委托吴文清把酒、饮料带回去,感谢老朋友的关心。
在偏远山区,老人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存手机号,阻隔了亲友间的来往。吴文清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总是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手机。有些老人听力不好,接打不了电话,都找吴文清帮忙捎话,传递一份亲情牵挂。
从投递报刊包裹,到捎带各种东西,再到捎话传递亲情……吴文清的深山邮路,连接着一份邮政人特别的爱。2021年,吴文清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2020年度江西邮政最佳投递人员”等称号。
一条邮路,一台邮车,一名邮递员,那是双峰最美的风景,最动人的旋律。吴文清相信,只要自己还在坚守,大山村落就会多一份活力,山里老人就会多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