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辉强 实习生 陈 珊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聚焦流动党员,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平台,推动学习教育全覆盖、无盲点、出实效,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务工不误学”,基本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前列。
流动党员在哪里,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社区党支部每次举行活动,书记都会提前通知我。”湖南省长沙县27岁的朱小平在吉安工作,党组织关系还在老家,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参加工作地的党支部活动。
面对朱小平这样的流动党员,吉安市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拓宽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渠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让他们“流动不流失”。
针对流动党员分布散、联系少、组织难等问题,我省各地党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筑牢阵地、联动发力等举措,把流动党员汇聚到党旗下,确保流动党员在哪里,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史学习教育就推进到哪里。目前,我省依托园区、商会、驻外办事机构等,在省外共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860多个,打通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台账。宜春市宜阳新区摸底核实流动党员的联系方式、住址等有关信息,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并通过线上建立微信学习群,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强化学习引领,让党史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筑牢阵地。赣州市整合传统学习平台资源,把党史学习教育搬进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流动党员红色“充电站”、党史学习教育“实境课堂”。
联动发力。省驻京机构党委加强上下协同,通过“驻京机构党委—设区市驻京联络处党委(党总支)—县(市、区)流动党员党支部”三级联动,将128个在京流动党员党组织、1755名流动党员一体纳入党史学习教育。
创新形式载体,服务流动党员学习“不打烊”
“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在阳光里穿梭;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这首歌的名字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里是‘党史留声机’有声课堂。”组织形式活、学习内容新,流动党员学习劲头才会更足。南昌市青云谱区依托新媒体开设“党史留声机”有声课堂、“红树林党建联盟”微平台、“晚8点”等流动党史学习课堂,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学”。
为让流动党员全面学起来,我省各地党组织积极创新形式载体,探索“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党史学习教育资料,为流动党员提供“菜单式”教育服务,打造流动学习主阵地。
贵溪市针对不同类别流动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需求,打造“流动中的阵地”“指尖上的课堂”,随时随地为流动党员提供“菜单式”教育服务,引导2000多名流动党员使用“鹰潭智慧党建”APP参加线上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视频连线参加线上学习的流动党员达6500人次。
九江市政府驻京联络处成立宣讲组赴各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宣讲,累计发放学习资料26批次140余本(套)。分宜县开展“送书传报”活动,建立流动党员结对帮学、定期抽查等机制,通过微信发电子月报等形式,实现流动党员“务工不误学”。
擦亮为民本色,让流动党员成为“流动红旗”
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是否见实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为民服务的热情。
“终于找到你了,你比我的亲人还亲。”近日,70多岁的上海独居老人张冬英,激动地握着“小杨热线”创办人杨茶生的手说道。杨茶生是安义县在沪流动党员。25年前,他来到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几十年如一日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小修小补服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通过南昌在沪流动党支部的组织,“小杨热线”在沪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壮大,免费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类维修服务,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流动党员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
我省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发力点,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视野宽、联系广、信息灵等优势,丰富学习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积极行动,真正在办实事、纾民困、解民忧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抚州市在京流动党员委员会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为家乡添光彩、为他乡作贡献”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宣传家乡、招商引资、回乡创业,吸引资金、人才等回流,为家乡造福。
九江市濂溪区赣北商城社区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担任社区“幸福食堂”志愿者,周末为老年人就餐提供服务。
新干县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承诺践诺活动,让流动党员立足岗位,发挥自身优势,许下一个承诺,或认领一个微心愿,或参与一项志愿活动,让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切实擦亮党员的为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