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星村:红色“引擎”推动乡村振兴

  唐诗文

  在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星村,乡村振兴图景中洋溢着“一抹红”:红色宣讲员在犁壁山讲述动人故事,种植大户张兆斌忙着榨油,村民在石澎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载歌载舞歌唱幸福生活……红星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红色教育、精品民宿、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驱车驶入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星村,犁壁山半山腰处屹立着一栋经历几十年风雨洗礼的土屋,这就是湘鄂赣边区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墙上的裂纹与弹孔见证着当年的革命故事。

  68岁的红星村村民张兆贵讲述了从父辈那里流传下来的革命故事。“1934年10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区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成立,村民龚元茂被选为政府成员之一,在打土豪、分青苗、筹粮款、打敌堡等斗争活动中带领同志们勇敢斗争。在一次行动中,龚元茂不幸被捕,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向敌人屈服。”

  红色基因代代传。80余年过去,这片红色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年,三爪仑乡积极挖掘革命历史,以“修旧如旧”形式恢复重建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发展红色旅游,让老区焕发新彩。

  据介绍,三爪仑乡邀请了龚元茂后代、老党员、乡贤等人担任义务讲解员,设计开发了两条红色参观线路。游客可以在红色主题餐厅吃“忆苦思甜饭”,在犁壁山革命旧址学习红色精神,在知青小镇参观知青博物馆,在知青电影院感受曾经岁月。三爪仑乡还利用闲置房屋设立了红星学堂、村史馆,编排了《犁壁山上一劲松》《红星照耀》等情景节目,促进以文化人。截至目前,犁壁山革命旧址累计接待单位370余个、游客16000余人次。2021年,红星村获评第二批省级红色名村。

  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红色资源成为带动村庄发展的红色财富。2021年,红星村出租闲置村部大楼承办民宿,并以红色民宿为纽带,拓展红色旅游综合业态。茶园承包发展观光游,积极发展土法榨油、有机大米、蔬菜基地等扶贫产业,截至9月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万元。

  在红星村壁山组,油茶种植大户张兆斌正忙着根据订单榨油。“茶油深受游客欢迎。不少老客户提前很久就打电话来预订了。”去年,张兆斌加入的创缘农业专业合作社60多亩油茶籽产量超2000公斤,卖了25万元。在张兆斌等人的带领下,当地村民主动学习新技术,家家户户种植油茶、绿色大米等有机产品,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

  对当地的乡亲们来说,党员身份是一种“致富认证”。党员种植户不仅自己是致富能手,还组建起先锋服务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在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工作中,党员们积极作表率、当先锋,成为乡村振兴中亮丽的红。有了“车头”带,村民们的收入从过去依靠劳务为主,转变为依靠民宿和种养殖产业为主,收入不断提高。

  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富足壮大,更代表生活品质的提高。在石澎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麻将机换成了点歌机。“以前农闲了就打麻将,自从建起了大舞台,大伙儿每天来广场唱歌、跳舞、健身,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红星村石澎党支部书记官宏福高兴地说。

  石澎的变化,正是红星村开展乡风文明治理的缩影。该村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29名党员主动认领民事调解、扶贫帮困、文体活动等岗位,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仅如此,村委还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办好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安全饮水、公路扩宽、农厕改造等民生实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获评“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红星村,一幅以红色为底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接续奋斗启新程 感恩奋进谱新篇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接续奋斗启新程 感恩奋进谱新篇
   第08版:文件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乡村
   第12版:综合
红星村:红色“引擎”推动乡村振兴
东源乡路灯照明暖民心
石花尖垦殖场为民办实事
图片新闻
信丰纪委监委出台创建模范机关20条措施
中洲乡发展“致富薯”
三板桥乡完善党群服务体系
“活水”浇灌润心田
辽市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凝聚团青力量 激发创先争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