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诚平
铿铿锵锵的锣鼓声,悠扬婉转的二胡声,咿咿呀呀的唱腔声。台上,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台下,人头攒动,喝彩阵阵。这是近日瑞昌市鸿运黄梅戏剧团在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洪一乡双港村演出的一幕。
2006年4月,张绪新和杨世凤两个票友白手起家,创办了鸿运黄梅戏剧团。这个“草根剧团”从最开始的自娱自乐,到走出山村、走向全省,再走到省外,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两个戏迷牵头办起一个剧团
张绪新和杨世凤是瑞昌市白杨镇白杨村农民,两人都是黄梅戏爱好者。2006年4月,两人突发奇想:何不组建一个黄梅戏剧团呢?两人把想法一说,立即得到票友们的赞同,剧团很快就成立起来。
“草根剧团”成立之初,每年只能接到100来场演出,每场演出费600元,收入远远不够支付演员酬劳等各种开销。从2006年到2009年,剧团每年要亏损两三万元。随着剧目逐渐增多,演出质量不断提高,剧团接到的演出邀请也越来越多。2010年,剧团演出300多场,实现盈利。到2019年,剧团全年演出达840场。
历经15年的发展,如今,鸿运黄梅戏剧团已经由最初的25人,发展到现在的58人;演员除了走遍瑞昌市157个行政村外,还到九江、上饶、南昌以及安徽、湖北等地演出。尽管商演非常繁忙,但这个“草根剧团”仍然不忘回报社会,每年都要义演30多场。由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剧团获得“江西省十佳民营文艺院团”等称号。
把舞台搭在广阔的田野上
这个“草根剧团”为何把戏唱得如此受欢迎?张绪新和杨世凤总结说,主要是因为剧团接地气。“我们坚持把服务对象锁定农民,把舞台搭在广阔的田野上,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每次演出,都是因陋就简。村里有祠堂,就在祠堂演出。没有祠堂,就用钢管、木板、雨布等搭建舞台。“我们演出的舞台简朴,但我们用心用情为群众演出。”杨世凤深有感触地说,“下村演出,演员吃住都在村民家,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我们,让我们很感动!”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演员们会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改进,使得演出越来越受欢迎。
民营剧团发展“瓶颈”待破解
张绪新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剧团比较红火,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由于剧团一切开支都靠自己去创收,资金有限,无力添置现代化的灯光、音响和舞美设备,使演出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随着年龄的增大,老演员相继退出,剧团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针对民营剧团发展遇到的“瓶颈”,采访中,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可出台政策,扶持一批有创新性的民营剧团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例如,政府可以在给予政策倾斜的前提下,尝试引入投资者,对剧团实行股份制改造。
事实上,近年来,鸿运黄梅戏剧团也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剧团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传统戏曲插上新媒体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扩大自身影响力等。张绪新满怀信心地说:“虽然我们的剧团还很小,但是我们相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