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南昌航空大学深入学习贯彻“3·18”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优化课程体系内容、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思政课建设进行了系列探索,立德树人成效逐步显现。
坚持铸魂育人,优化课程体系内容
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课程群,并列入本科生和研究生选择性必修课。学校从2020级本科生开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线上课程;从2019级研究生开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课程;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开设“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课程。
开设“四史”线上课程,拓宽思政育人渠道。学校从2020级学生开始,开设“四史”课程。“四史”课程立足江西本土,将航空文化融入课程,用数字博物馆激活历史,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该课程在本科生层次已完成三轮教学,选课学生16951人,课程互动204076次,覆盖60所学院。
加强国防航空特色文化育人内容建设。突出航空文化育人特色,构建航空文化育人“三强三转三提”人才培养模式:以“三强”即强忠诚、强奉献、强创新为导向;以 “三转”为路径,将航空文化资源转化为第一课堂育人资源、第二课堂育人资源、校园环境育人资源;以“三提”即提政治素质、提创新能力和提行业精神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支撑体系。领导体制保障,由学校党委书记直接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多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多次在校党委会上专门听取思政课建设汇报。改革集体备课制度,推行以系部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方式,注重平行课程联动,强化各门思政课集体备课联动,防止交叉重复,实现优势互补;坚持“三集三提”,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依托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形成跨校集体备课机制。强化教学督导,加强院级教学督导,针对教学薄弱教师重点听课,开展同行听课活动等。
领衔全省“概论”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衔全省“概论”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打造了57个问题链、14个专题,以启发式问题提升教学内容深度,激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引导学生在知识行为、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等方面,朝着课程目标方向转化。问题式专题化改革多次获省委教育工委肯定,并在全省深化思政课改革推进会上多次作典型发言。
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德法课”和“概论课”分获省精品课程和省一流课程。2019年,“德法课”获批省精品课程,目前累计页面浏览量220万余次,选课人数1.3万余次,互动23万余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战疫”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将“抗疫思政课”作为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提升教学能力的契机,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等方面打造了19个“战疫”思政专题。目前,已获省“战疫”思政课比赛一等奖1个、三等奖6个,获省“战疫”线上优质课程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
增强协同思维,用好多个课堂。以“知行宣讲团”和青马读书会为载体,推动研究生“自主学习+专题深度研讨”的第二课堂培养方式实施, 激发学生发展内驱力。坚持“开门办思政”理念,联动社会构建育人共同体。邀请专家学者进课堂、红色后代进课堂、机关干部进课堂、纪念馆文化馆员进课堂,为学生讲授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省教学成果改革一等奖3项、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
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探索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研究》,获批国家思政课研究专项2项、省重点教改教研项目4项。
以“引培转”为路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转岗与兼职相结合。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岗位,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加快推进建设力度。同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形成了制度规范、教育引导、航空报国精神铸魂“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近3年来,新增教师12名,其中博士7名;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津贴7200元/人/年;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等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
以“办会+参会+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学校举办“党的初心使命哲学基础”“百年党史的学理阐释”和“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3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影响力和声誉。
创新教学能力培养方式,形成了专家示范、青年教师展示、团队集体指导一体化运行的培养机制。学校重点采取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和名师示范方式进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先后邀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学名师等专家进行教学指导。
部分优秀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获省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2名,获省百名优秀思政课教师2名;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获省首届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一个,该“名师工作室”获批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和“全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郭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