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西颖
进企业、入园区、跑县区……连日来,景德镇陶瓷大学组成由校领导以及科技、工程、材料等领域骨干构成的高层次人才服务队,在景德镇市广泛开展调研,分别与多个县(市、区)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一批重点企业确立了合作共建关系。
这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积极推进新形势下校地融合与校地合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本科高校,以及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景德镇陶瓷大学始终扎根地方办学,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与科研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校企共建推动产教融合
5月24日至25日,景德镇陶瓷大学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和现代设计产业学院先后向景德镇景华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景德镇赛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景德镇玉柏瓷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伸出橄榄枝,授予合作企业铜牌,正式开启“一流专业+知名企业”协同育人试点之路。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景德镇陶瓷大学结合自身在陶瓷工科领域及产业化应用中的成果成就,进一步发挥国家工程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华夏建陶研发中心等平台优势,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和现代设计产业学院开展“把企业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即,依托学校在陶瓷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大力发展新工科,与陶瓷企业共建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培养支撑和引领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发展以及地方需求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依托学校设计学科办学优势,不断优化产业设计的专业结构,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构建设计学科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致力于构建区域陶瓷产业设计和开发服务新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技术创新与革新精神的特色人才。
“硬核”技术推进产业发展
4月初,新型碳化硅特种陶瓷项目在景德镇昌南新区陶瓷产业区点火投产。这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成果在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三环)转化、孵化后,该企业再反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广西三环是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公司,多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早在2017年,该公司就专门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寻求技术合作,经学校科研团队研发出的三元复合碳化硅质耐火材料成功帮助公司将窑具寿命提高了6倍以上。此后几年间,双方又开展了多项合作。在深切感受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技术实力与人才魅力,以及学校与地方良好政策推动下,广西三环决定在景德镇投资设立子公司,并与本地企业联合组建景德镇三圆华鑫特种陶瓷有限公司,启动新型碳化硅特种陶瓷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配置12条生产线,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达2000吨,工业产值将突破1.5亿元,年创利税将超2000万元;到2023年,还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实现工业产值和利税翻番。
卫浴陶瓷作为耗能大户,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对此,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与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就“卫生洁具轻量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进行了深度产学研合作,研发出陶瓷坯体薄壁轻量化技术,并成功进行了中试及小批量生产。据乐华陶瓷洁具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该项技术应用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原料成本2400万元以上,节约燃气成本1200万元以上,真正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此外,学校还围绕地方产业技术壁垒,组建跨学科、全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团队,由40多名博士、教授专家带着科研成果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加快科研成果本地化应用转化。其中,解决了困扰许多企业的产品易开裂、热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转让专利技术2项;“大功率超声波聚能陶瓷片”的研发与应用成果在企业顺利投产,日产近2万片,累计产值超2000万元;为景德镇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解决了陶瓷固废原料资源化利用问题,为企业增效约5000万元;为景德镇平窑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新开发4类产品,使其降低生产成本60%以上。
据统计,今年以来,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向景德镇市推荐29项可转化技术成果,并在一批企业中实现成果转化14项。
不仅服务地方,在服务全省乃至全国陶瓷行业发展中,景德镇陶瓷大学也将展现新作为。当前,该校正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在去年学校陶瓷设计与美术入选江西省“十四五”高峰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潜力发展学科、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江西省自然科学进步奖三等奖的基础上,今年,学校还将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