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定了,我们的信仰

视听扫码

  打开课本,汲取信仰的力量

  □ 毛江凡

  红色是江西亮丽、动人的底色,也是鲜明、厚重的文化符号。在语文课本里,当我们诵读起红色经典名篇,那些闪耀着革命理想与信念的光芒,映照我们的初心,坚定我们的信仰,并给予我们人生向上的力量。

  巍巍井冈,“红”“绿”辉映。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前夕,茅坪村的八角楼吸引了许多由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孩子们一边听讲解,一边重温课文《八角楼上》:“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年在八角楼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八角楼上》的故事,《井冈翠竹》里歌咏的“坚强不屈、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让一代代学子从小牢记革命传统,不断锤炼意志、坚定信仰。

  井冈山有八角楼的灯光,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许多年前,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坐在一间乡村教室里,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朱德的扁担》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后来,听老师说镇里的书店有《朱德的扁担》小人书,我便央求母亲给了5角钱,翻山越岭走了10多里,买回后一口气看完,仍意犹未尽。再后来,课文越读越多,我的小人书也越买越多,《八角楼上》《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地雷战》……小学毕业时,我的小人书已经装了一大箱。

  沿着革命者的足迹,课本里的江西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来到了共和国摇篮瑞金。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我读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是在小学一年级。石碑上所刻的那句话,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幼小的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出发于赣南的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壮举,同样是语文课本里不可或缺的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大气磅礴,毛泽东回顾了长征路上的“万水千山”,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我们还在陈毅的《梅岭三章》里,读懂了一个革命者在危难之际,矢志不移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我们在方志敏的《清贫》里,读懂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的凛然正气和坚贞不屈的革命大无畏精神。“黑暗一定会消失,共产主义的光明世界一定要来到,美丽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童年的井

  □ 范文丽

  如果要表达一种感恩之情,是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还是说“饮水思源”?也许,乡亲们更喜欢用前者,而文人们更喜欢用后者。前几年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没有提这样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们还没学习“饮水思源”这个成语。我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们认读生字、诵读课文,恍惚之中回到了童年岁月。

  课本就像一口井,文化像井水一般,不知不觉滋润着一代代年轻人的心。我隐隐记得,当年我的老师也没有讲起“饮水思源”这么文气的话题。无论是当年的我,还是现在的乡村孩子,对于井,都感到陌生。我们享受着自来水的便利,“吃水”不再是艰难的生活问题。为此,孩子们对挑水、挖井、立碑,自然都是当作一部“历史剧”来看待的。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是先在课文里知道沙洲坝红井的。而我无从理解,先看到红井再读到课文,会是一种怎样的兴奋。我和学生共同熟悉一种方言——“吃水”,普通话是“喝水”。后来我到北方上大学,当我说出江西、说出瑞金,同学们竟然都知道红井,而那篇课文仿佛成了我的籍贯。说实话,当同学们赞叹红井,我内心却有种“东家丘”的惭愧。而这种惭愧慢慢引导我再次向红井靠近,仿佛红井的课文能让我再次成长。

  在大学校园里,五湖四海的方言与普通话互相碰撞。在普通话的交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已成为自然而然的话语,超越了南北的差异。这时候,我才吃惊地发现,课本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在共和国摇篮红井边的乡亲们,能够为汉语贡献一个带着方言味道的词语,是源于江西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

  当我与爸爸交流这个看法的时候,我才知道爸爸跟红井的情愫远比我深。关于红井的新闻稿,他不知道写过多少篇。关于红井的诗歌,在《诗意瑞金》一书中反复出现。他编辑的报纸副刊就叫“红井水”,读过的红井题材稿件自然不计其数。爸爸还有一个特别的经历,即参与了一次寻访活动——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作者。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瑞金发起的这次寻访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红井再次唤起人们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对感恩情怀的共鸣。

  我问起结果。爸爸说,后来出版社的老同志说,课文是集体创作的,是根据当年大量红井故事提炼创作的,课文插图作者倒是找到了一位,叫蒋德舜。爸爸还知道有关这篇课文的许多事情。这篇仅有百字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被称为“中国经典小学课文”之一。

  爸爸告诉我,他最近还了解到碑文的来源。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慰问团来到瑞金,带来了毛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瑞金人民受到鼓舞,就借红井的石碑来“回礼”,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投向国门的目光

  □ 范剑鸣

  革命烈士面对牺牲时究竟会想些什么?对于孩子,无疑是个悬念。记得在小学的课文里,革命烈士诗抄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比如夏明翰的《就义诗》、叶挺的《囚歌》。而到了初中阶段,课文《梅岭三章》给出的答案是:牺牲不只是悲伤,还有慷慨大义。那些临终时把目光投向国门的人,是理想和信仰至死不渝的人。

  作为赣南人,不论是在老家上学,还是在小镇教书,陈毅的《梅岭三章》都是我喜欢的课文,成为我跟共和国往事对话的一个契机。青春年少,自然懂得对生命的珍惜,而《梅岭三章》中的视死如归和神奇脱险,最能打动少年心。“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每当读到“旋围解”,老师和学生都会如释重负。

  “断头”之际赋诗,这是诗人最为特殊的写作模式。为此我一直好奇,大余梅岭究竟是什么样的福地,创造了那样一个传奇?由于《梅岭三章》这篇课文,我在初中时期就抄写和背诵了陈毅的《赣南游击词》。那是我最早的课外阅读之一。自少年时代起,我就希望有机会去梅岭,看看这座神奇之山是如何“酝酿”三首诗章。2007年,反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央视大剧《浴血坚持》在瑞金开拍,在一处山林里再现了《梅岭三章》的情景。课文变成了影视,我发现主题歌《红旗飘扬》像是《梅岭三章》的另一个版本:“假如明天我消失在林莽/请用你多情的那道目光/替我看看天边升起的朝阳……”

  我近距离感知《赣南游击词》,是在2016年江西省作协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从信丰县城去往油山镇上乐村的公路蜿蜒曲折。我不断透过车窗,确认这片青山的表情。以生态的眼光看去,这里是一片桃源。然而,当年一支军队藏身于此,由于敌人的“围剿”,这里又成为一座考验革命者的炼狱。

  我曾经行走在这支军队的出发地,在瑞金一个叫梅坑的村子里反复体味“去留心绪”。当年,陈毅由于负伤,成为中央苏区留守的一员。在中央政治局旧址里,我看到了他的肖像,剑眉里藏着凝重。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一个危难之际沉重的使命,让他思考着未来的道路。从瑞金突围,意味着要在四面包围中寻找生路。事实上,他也曾选择向福建突围,但这个方向多是绝路,因为瞿秋白在长汀被俘就义,何叔衡在长汀跳崖牺牲。我颇为好奇,陈毅是如何及时地在赣南掉头,从瑞金转移到大余、信丰等地,坚持了三年艰难的游击斗争。

  在信丰游击战争纪念馆,我又读到熟悉的诗句。同行的作家们赞叹说,这《赣南游击词》真是有生活!自然,我们也熟悉当代的基层书写,只是很少看到在困境中迸发同样的乐观主义,一种守望和亮色,哪怕身处绝地。1936年夏天,油山出现罕见的大雪,大自然一下子成为敌人的帮凶。陈毅和游击队粮食断绝陷入困境,但他仍然说,莫怨嗟,稳脚度年华。他心里装着远方,心里有曙光,坚信铁树要开花。特别是“虑不得脱”之时,《梅岭三章》成了最后的交待。

  把目光投向国门,是革命者特殊的姿势。1929年,朱德和红军最初进入赣南,伍若兰不幸遇害,头颅被敌人残忍地挂在赣州城门。1935年,毛泽覃烈士的头颅,被敌人悬挂在绵江边一棵榕树上。“人间遍种自由花”,究竟是一种什么花?需要后人不断去描绘。2016年冬天,我参与小城的改造工作,站在一座古桥上,看着绵江边那棵高大的榕树,突然想起了《梅岭三章》的诗句“此头须向国门悬”。

  红枫遍野正烂漫

  □ 刘诗良

  小学课文《清贫》陪伴一代代儿童成长。“沿着波澜起伏的字里行间,走进艰难的岁月思绪万千,我看到《清贫》里的共产党员……”一曲《清贫颂》,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他自幼崇拜爱国英雄,特别敬仰“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方志敏8岁读私塾,1916年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1919年秋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从小村庄到县城再到省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给了他最早的思想启蒙。他20岁在校发动组织反帝爱国斗争,22岁领导学生反对腐败,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

  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觉得“这是我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纪念的事”。他在《我是个共产党员了》一文中写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他领导家乡农民“两条半枪闹革命”,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拥有“铁的纪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多次击退敌人的“围剿”,在苏区发展经济,首创股份制、发行股票……

  他一生清贫。一次去中央苏区开会,方志敏穿的是破棉袄。朱老总一脸惊讶:“你们不是很有钱吗?怎么穿着破衣衫?”母亲看他掌管着大钱,上门来要钱还债,他说“那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没有权力动”。他率队北上抗日在怀玉山不幸被俘,敌兵以为逮了大官可发一笔横财,不料搜遍其全身,也不见一个铜板,仅一个旧怀表和一支笔……他在狱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他胸有大义。老百姓讲,“他支援党中央,黄金一箩筐一箩筐地送”;为配合中央军事部署,他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迎敌而上;他在重兵压境时突出重围,为营救战友又冲入包围圈;身陷囹圄,蒋介石多次劝降,他宁死不屈……他的爱国热情自始至终“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始终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80多年过去,他的声音依然如雷霆在耳。

  他说信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他拒诱惑:“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今天,在他战斗过的闽浙赣皖大地上,他所畅想的“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变成了现实。赣东北漫山遍野的红枫,正生机盎然。方志敏同志的革命精神,彪炳史册,激励着一代代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0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1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2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3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4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追定了,我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