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式各样的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非常必要。身心相互影响,心理健康是维持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保障。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共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短期坏情绪不是心理有问题。健康情绪并不是指时刻处于阳光状态,而是表现出的情绪应与自己所处的情境呈现一致性。告诉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烦恼、焦虑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要学会正常看待、及时调节。
学会管理、宣泄情绪。生活的常态是快乐与痛苦并存。有负面情绪时不要一味压抑,可通过写日记、找人倾诉、出游或运动等方式合理宣泄。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且能力有限。遇到困难时,不抱怨外界,不苛责自己。帮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同时努力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学会放下,不钻牛角尖。
换个角度看问题。比赛获得第二名,悲观的人会苦恼为什么没能获得冠军,乐观的人会看见自己的进步,再接再厉。引导孩子用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幸福快乐并不难。
目标合理,果断行动。郁闷和幻想只会徒增烦恼,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行动是化解焦虑的最好方法。帮助孩子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理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
适度运动很重要。坚持运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法宝,运动能帮助我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运动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
培养兴趣,坚持社交。鼓励孩子发挥才能与兴趣爱好,获得心理愉悦。适度社交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体系。
懂得求助是智慧。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若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无法自行调节,要和孩子一起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学校心理中心、医院精神科或专业咨询机构,让孩子意识到适时适当求助,也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宗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