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历史注脚 与时代同行

熊性勤(中)接受采访。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摄
于敏忠(左)接受采访。张翰林摄
杨继红在庐山采访拍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宋思嘉(右二)在靖安县采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扫描二维码、登录中国江西网或下载江西新闻客户端,即可在网上和手机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视频。

  核心提示:

  他们见证了铅火光电的巨大变迁,用沾满油墨的双手,在粗糙的毛边纸上书写、编印,为江西报业史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给新闻人带来无数启发与思考。

  他们在数网端云中成长,用镜头和话筒记录着赣鄱大地的崭新面貌,用一篇篇热气腾腾的报道传递着温暖和力量,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践行着媒体人的使命担当。

  2022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三个记者节。为铭记而庆祝,为传承而追寻,《江报直播室》栏目对话两位年逾九旬的老一辈党报人和两名新时代的党报记者,听他们重温毕生追求的新闻理想,分享只争朝夕的奋斗历程。

  ■ 主持人: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 莹

  在铅火光电中淬炼忠诚

  (画外音)他们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见证了铅火光电的巨大变迁;他们在粗糙的毛边纸上奋笔疾书,用沾满油墨的双手编印报纸;他们用汗水与坚持,为江西报业史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熊性勤,1954年调进江西日报编辑部,正式成为一名记者。1960年,他在江西日报刊发未署名消息《庆祝十位工人荣任工程师》和社论《工人阶级的光荣和骄傲》,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

  熊性勤(江西日报社离休干部):20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资金、技术和人才都非常短缺,工人当工程师,在旧社会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只有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我写的这篇报道,批驳了那种认为只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留过洋的人才能当工程师的观点,证明了工人阶级在实际劳动生产斗争中所积累的知识是非常丰富且有价值的。我还撰写了社论,提出要提高工人群众的技术文化水平,加强企业的技术理论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帮助工人不断提高等论点,在当时是非常鼓舞士气的,文章后来被《人民日报》转载了。

  于敏忠,1952年调任江西日报吉安记者站站长。1953年10月至1954年2月,他随朝鲜慰问团中南分团赴朝鲜采访,写下了《中朝人民心连心》《宝贵的礼物》《普天堡的光芒》等“朝鲜见闻”专栏稿件,被吉安市许多学校复印成教材使用。

  于敏忠(江西日报社离休干部):那是1953年10月15日的清晨,慰问团的列车到达朝鲜的新义州车站,欢迎的人们站满了站台,他们高喊着“欢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期盼的神情令我动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朝鲜人民能够抵御美国的现代化武器,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现场的感受特别浓烈而丰富,所以“朝鲜见闻”的首篇稿件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之后的慰问行程里,我们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情款待,他们英勇无畏、朴实勤劳的形象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路途中,不少朝鲜人民送给我们功勋章、绣品等珍贵礼物,这些细节都被我写进了稿件,成为中朝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

  在数网端云里放飞梦想

  (画外音)出差采访,熬夜写稿,制图、剪片,与家人聚少离多……这是如今许多一线记者的常态,记者节也不例外。他们以梦为马、不辱使命,用青春之笔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江西好声音。

  杨继红,1996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01年进入江西日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2020年,他参加我省对口支援湖北省随州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报道,并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杨继红(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2020年3月4日,我进入随州市中心医院龙门院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用镜头记录下江西援随医疗队员与当地医护人员日夜奋战,挽救一个又一个垂危病人的感人瞬间。在随州的42天里,我发回融媒体报道100多篇,每一篇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个视频里,都涌动着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的记者节,虽然我依然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但特别有意义的是,我参与报道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正吸引着全国甚至世界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让江西好故事“飞”进千家万户,让江西好声音唱响祖国大地,这或许就是一名党报记者的价值所在。

  宋思嘉,2018年进入江西日报社,采写的稿件《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南昌市西湖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观察与思考》《超历史大洪水之年白鹤依然舞鄱湖》分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宋思嘉(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得知南昌市西湖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后,我立即深入西湖区各个社区采访。在历时数月的蹲点采访中,我们跟着社区干部走街串巷进社区,参与一次次圆桌会,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形成了上万字的采访笔记。在成稿的过程中,我们对素材进行优中选优,在述评中注重典型与细节捕捉,最终打磨出一篇主题突出、文风朴实、感染力强的作品。

  记者节,是新闻人的节日,更是广大读者的节日。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我选择继续行走在发现新闻的路上,牢记新闻人的使命,担起新闻人的责任,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伟大征程中的感人瞬间,讲述新时代里动人的奋进故事。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画外音)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端与云”,随着传播媒介的迭代更新,一代又一代江报人也在不断探索更新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他们见证历史、经历迷茫、开拓创新、收获辉煌,始终坚守的,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和使命。

  熊性勤: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是要顶天立地的。“顶天”就是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立地”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定要时刻牢记。

  于敏忠:做记者,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到头脑清醒、方向正确;其次,业务能力要过硬,做到又快又准;第三,工作作风要优良,要严于律己,保持一身正气。

  杨继红:我一直以来都以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为座右铭,做摄影记者就是要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近些、更近些。

  宋思嘉:好记者应当走好脚下的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用脚步追寻,用汗水思考,用真情书写,在时代潮流中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好记者更应当走好心里的路,不论何时何地,坚守与群众同在、与社会共振的初心,倾听人民声音,点亮心中灯火。未来,我希望自己能继续奔赴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永远和祖国的心跳同频共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赣”出新答卷
   第06版:红谷滩观察
   第07版:“赣”出新答卷
   第09版:聚焦
   第10版:读书
   第11版:法治 行业专刊
   第12版:赣鄱健儿竞风流
   第13版:省城
   第14版:视线
   第15版:资讯
   第16版:吉安观察
今年赣南脐橙甜不甜?甜!
为历史注脚 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