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养虾,现在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站在自己的三层小楼前,彭泽县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埠头村村民扶海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埠头村原本是个贫瘠的小渔村,近年来依靠发展虾蟹产业,走农旅融合的路子,穷村变成“绿富美”。
在江西农业大学,有一支支这样的团队,他们是农民眼中的“田专家”“土秀才”,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他们是乡亲们心里的致富能手,总能让“好技术”与“富群众”有机结合。在江西农业大学,有这么一种情怀,那就是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赣鄱大地,身体力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把“顶天”科技扎入泥土,为农民群众奔向幸福生活尽心尽力。
在鸡舍猪栏里写论文的科技特派员吴红翔,曾任萍乡市湘东区畜禽团团长,研发出中药除螨专利、抗非洲猪瘟中药保健配方,以技术扶持小企业发展壮大。被称为“水稻教授”的科技特派员曾勇军,2015年担任上高县水稻科技特派团团长以来,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有力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虾博士”阮记明,曾任九江市柴桑区种养团团长,参加了井冈山现代农业法人团等5个特派团,他带着研究生扎根龙虾养殖基地,用科技成果助力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是“幸福江西”建设的重要基础。农业一头连着农民的“口袋”,一头连着城市居民的“口粮”。十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所、校社、校村”深度合作,探索“科技服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渠道,打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建立“江西农大科技特派团6161科技扶贫模式”,即“一个科技特派团,服务一个产业,建好一个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协同解决一个关键技术,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和“一个科技特派员,蹲点一个村,对接一个企业,推广一批实用技术,上好一堂培训课,带领一些贫困户脱贫”。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选派4批次共265位专家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在全省11个设区市9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工作,对接服务县覆盖省内25个贫困县。学校与5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等新主体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年度培训“新农人”1.52万余名、推广和解决关键技术590余项、引进新品种390余个、帮助指导困难农户2600余户,帮助企业和困难农户直接增收30亿元以上,有力推动了江西农林主导产业和特色扶贫产业的发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依托登记在册的专家科技特派员,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全省各地累计建设了76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涉及江西优质水稻、生猪、油茶、休闲农业等十大优势产业,示范基地面积超过12万亩,包括10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48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1个分布式服务站;在井冈山市等地与企业合作建设3个“博士农场”。学校通过示范基地连接“一般贫困户”,把脱贫户生产纳入示范基地的优势产业链,将其打造为“农村专业户”,带领地方群众增收致富。
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技术指导是一部分,大量的技术培训也在展开。学校举办各类农业培训,邀请各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来到大学更新农业知识,通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不断提高农民的能力和素质。
让农民腰包更鼓、村容村貌更美、党群社群关系更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在这片红土地上,江西农业大学努力践行强农兴农使命,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力,把美丽乡村的幸福底色擦得更亮。
(贺一松 朱述斌)
(图片由江西农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