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胜盼
砚,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器之一。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能拥有一方好砚台而梦寐以求。好砚台也催生了诸多制砚名家,琢砚大师陈端友便是其中之一。上海博物馆藏有陈端友所制的多方名砚,其中一方笋形端砚(图1),堪称匠心独运之作。
赏此笋砚,似乎让人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此砚长5.2厘米,宽3厘米,形状为一段纵向剖开的竹笋。其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布满直条纹的笋壳和侧芽,笋壳已有剥损,露出部分鲜嫩的笋体;圆而突起的侧芽已被“虫蛀”,“蛀洞”妙化为不规则的砚堂,砚堂的四周顺势凹下以为蓄墨。砚的后侧有“端友手制”阳文篆书方印。整挖红木砚盒(图2),分成两部分,相合呈完整的笋形,笋壳交互叠压。盒的后侧有“丙子仲冬陈端友造”条形阳文篆书款,条形略带弧度。
陈端友(1892—1959),祖籍江苏常熟,原名陈介,字介持,海派砚雕开山人物。他于1912年在上海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结识了吴昌硕、熊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园等金石书画名家,尤其得吴昌硕教诲颇多。1953年始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刻砚不拘泥于传统,而是不断创新,取材于生活,写实仿真,刀工细腻,深浅得当,图纹比例精准,布局规范。他所制作的古泉砚、瓜形砚、竹节砚、镜砚、蝉砚等均为代表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昌鹏评价陈端友:“近代琢砚艺术大师陈端友为人淳朴耿介,不谐于俗。每作砚常倾数年乃至十数年为之,精工神妙,情趣自然,堪为神功。凡制砚雕刻精细至极而不失雅致,而其砚盒亦择佳材自制,与砚天合。陈端友鬼斧神工之技,令后继者望尘莫及。”
陈端友制砚以摹刻自然物体为主,写实能力强,鸟兽、草虫、花果、竹叶、古钟、钱币等无不精妙。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砚刻技法注重块面与线条的完美结合,并融入中国画传统技法和章法,尤其擅长以精细刀法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内部结构。他摹形乱真、刀法精妙,巧妙地运用圆雕、深雕、镂雕等各类传统雕刻技法,以求达到与实物惟妙惟肖的程度。
我国的“四大名砚”,通常指的是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河砚。端砚由端石琢制而成。端石的主要产地在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端溪水一带。唐代肇庆属于端州,所以称为端石。据记载,端石开采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墓中曾有端砚出土。到了明清,则是端砚的繁荣时代。居“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其石质的主要特点是细腻幼嫩、致密坚实,素有“发墨不损毫”“呵气可研墨”“久用锋芒不退”之誉。端石的硬度适合雕刻。前人对端石的石品也是大加称颂。所谓石品,是指砚石上的纹理花纹。端石花纹赏心悦目,而且与发墨具有一定的关联。花纹的形态,也是评价端砚价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