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要流量 更要“留量”

  范嘉欣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异军突起,文旅宣传的推广路径得到进一步拓展。不少地方的文旅局局长通过短视频“秀才艺”,以较小的经济成本收获了出人意料的“吸睛”效果,为当地景区制造了话题、创造了热度、带来了流量。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文旅市场全面复苏,许多“网红”景区出现了游人如织、一房难求的景象,令人欣喜。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标识,是最有魅力的一张“名片”。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江西文旅资源虽然十分丰富,拥有井冈山、庐山、鄱阳湖、滕王阁等享誉海内外的风景名胜,但仍有不少好山好水好风光“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在宣传推广上做不到与时俱进,恐怕不会有什么“存在感”。

  从长远来看,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创新驱动。当前,互联网经济给传统文旅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改变。一篇让人心动的网文,一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有趣的短视频,都可能让一个景区瞬间走红。以望仙谷这匹江西文旅界的黑马为例,从2020年下半年开园至今,抖音达人在景区“打卡”出文5000余篇,累计点赞量1000多万,品牌曝光总量近10亿次,而且获得了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微博推介,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抖音用户最想去的十大景点之一。实践提示人们,置身互联网时代,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景区,都必须重视对文旅视觉形象的打造,如果缺乏“引流”的意识和手段,甚至还留恋“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圈门票”的旧时光,发展前途必定堪忧。

  当然,文旅产业在宣传推广上追求流量并非盲目,“引流”的目的是让流量“留下来”,从而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现实中,一些景区把手段当成目的,结果流量没有变成“留量”,景区成了一闪而过的“流星”。比如,有的景区急功近利试图赚快钱,运营仅靠一时的噱头和单一的设施,红极一时后就迅速“降温”;有的景区在视觉形象打造上存在同质化问题,不仅没有特色,而且让消费者很快产生审美疲劳,再难光顾;有的景区只顾“引流”、不练“内功”,“爆火”后就出现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跟不上、企业管理混乱等问题,“网红”景区成了消费者的“吐槽高发地”;等等。事实证明,让流量变成“留量”,是景区“出圈”后最大的变量。如何把这种变量变成景区营收的增量是一道必答题。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比“拼出镜”“拼出圈”更重要的是“拼内功”。一方面,各地应当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行视觉化形象打造,认真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内涵,善于捕捉文化资源的差异性,既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又避免落入同质化的窠臼,才能让游客发自内心地认同,从而形成长久的文旅消费。

  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始终是文旅产业的立身之本。各地应深入推进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探索智慧旅游和“旅游+”等新赛道、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断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改进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景区的硬实力,既引得游客来,又把游客留得住,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让“网红”变成“长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文体
2022江西年度十件经济大事、十大经济人物、领军企业揭晓
既要流量 更要“留量”
两所高校获批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图片新闻
江西38个项目获奖
多举措满足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需求
全国首笔“碳减排挂钩”风电并购贷款落地赣江新区
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之路上携手同行
鹰潭打出“组合拳”加速文旅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