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方晓
时光飞逝,北宋天禧元年(1017)农历二月,一位才识卓著、影响深远的江西南城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尽管当时的真宗皇帝关切地派医诊治,且旦夕问候,他仍因病重不治而逝。他,就是陈彭年,中国古代著名的音韵学家。
“南城,可以说是中国韵学的故乡!”2017年,陈彭年逝世千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南城,与会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在研讨会上曾这样激动地表示。
彭年千年,其《广韵》等著述,还在深刻影响当下——
一
南城县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吾建昌(即今南城),地据东南上游,号称文献之邦。朱子尝谓其地山高而水清;其民气刚而材武;其士多以经术议论文章至大名。人才之所生,古则然矣。”南城人、明代状元张升在其诗文中曾经这样热烈、自豪地赞美家乡。是啊,他的家乡奇山秀水,文采烨然,千百年来,引得群芳咸集,大贤毕至:徐霞客三上麻姑山、谢灵运写意麻源谷、文天祥驻锡仙都观、颜真卿书成第一楷……每一抹行踪,都流芳千古,大增山水之色;每一行诗句,都沉香万年,尽添人文之彩。
这样一幅壮丽的人文画卷里,又怎么少得了陈彭年呢?
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北宋文学家、音韵学家。其幼时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写出万余言的《皇纲论》,为江南名辈所称许,南唐后主李煜闻知,召他入宫陪伴皇子仲宣读书,与他交游。陈彭年在雍熙二年(985)中进士,宋真宗时期升入内阁,揽大小事务,仍保持俭朴作风,克己清廉,不贪不虐,史称“贵至通显,奉养无异贫约”。
陈彭年对典章故事、仪礼沿革尤为熟悉,精通音韵,学识渊博,勤于撰述,著述宏富,主要有《册府元龟》《景德朝陵地理》《封禅》等200余卷。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其主持重修、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年间的《大宋重修广韵》。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保存完整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中国宋代以前韵的集大成者。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创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自三国以来,各类韵书接踵而至,然而大多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后来也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且大多为残卷。
北宋初年,陈彭年等奉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400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一致,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206韵,比《切韵》多出13韵。
《广韵》既可作为按韵查检的同音字典,又可作为诗赋用韵的工具书,是汉语音韵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不仅详明地反映了中古汉语拼音系统,而且修订并补充了上古音、方音两个方面。因此,从《广韵》音系出发,既可上溯古音、下证今音,还可旁及各地方音。它是研究中古语音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和近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对于音韵的学习,自宋以降,《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清代汉学大师们探讨周秦古韵,多以《广韵》为参照物。现代语言学家研究近代音和现代方言,更以《广韵》为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韵》在音韵学家心目中,简直就是指引研究方向的“北极星”。
“古代‘普通话’说得标不标准,写诗著赋押韵对不对,主要依据就是它了。要是放在今天,陈彭年就是汉语普通话语音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在2017年南城召开的纪念陈彭年逝世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广韵》在音韵学上的价值及陈彭年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做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
二
陈彭年不仅才识卓著,亦清廉如洗。
《宋史陈彭年传》所记,陈彭年素来贫寒,母亲去世,他在家守丧三年,而已经为官近十载的他,竟然没有半点积蓄,日常开支还要仰仗老仆人周济。后来他高居显职,可平时所得的俸禄与赏赐,都用来购买书籍,对亲人的奉养却与贫苦时无异。陈彭年病危时,被升为兵部侍郎,他上书请求免去俸禄,然而未被准予。陈彭年逝世后,宋真宗亲自参加吊丧,悲伤不已,又见其居室简陋不堪,特为其停止早朝,赠给他右仆射的官衔,谥号“文僖”。
陈彭年也不徇私。说是有一年,陈彭年担任科举主考官。待新科进士名单公布,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个落榜举子正是陈彭年的外甥。外甥很不高兴,找到舅舅疏通关系,陈彭年不愿徇私。外甥很是恼火,在皇榜旁边发了张帖子痛骂舅舅:“取他权势欺明主,落却亲情卖至公。千万孤寒齐下泪,斯言无路达尧聪。”外甥认为,陈彭年为了获得公正的美名,刻意打压自己,以录取朝中那些权门子弟。一夕之间,京城疯传此诗,人人都嘲笑陈彭年绝情。陈彭年愤懑之下,拿着那张帖子来到皇宫,请求宋真宗批准重新考试,还自己一个清白。宋真宗再三表示自己相信陈彭年,可陈彭年就是不答应。最后,宋真宗只得委派他人组织那些举子重新考试。结果,再次录取的名单和陈彭年当初录取的名单几乎一致,而陈彭年的外甥依然落榜。
可是,集才识、清廉、无私等于一身的陈彭年,后人评价却较有争议。为何同样的历史笔墨,却写出了两个不同的人?
专家学者认为,这可能跟陈彭年的政治立场有关。
北宋前期,最主要的民族矛盾当是宋辽战争。对不断前来侵扰的辽国是战还是和,成为后人评判当时政治人物的一把尺子。比如当时著名的主战派首领寇准,就在史书中千古流芳;而历史演义里以抗击辽军为家族使命的杨家将,自然忠烈无双。可惜的是,陈彭年是主和派。
三
据史料记载,陈彭年是南城人,可他到底是南城哪里人?现在的哪个乡镇,哪个村组?却一直没有定论。2017年的那场研讨会上,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那就是基本确定了陈彭年的家乡是在南城县里塔镇欧坊村梅潭村小组。
南城二中高级教师尹耿志对地方语言学颇感兴趣,他在会上兴奋地介绍了他的发现。以前他陪省里来的专家学者根据一些零星的线索,来到梅潭村,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座历经沧桑而风华依稀的大祠堂——陈祠,还在一户陈氏人家的家谱里找到了“彭年公”三字。由此,基本可以确定陈彭年的家乡就是这里,他的后人仍一直生活在这里。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也前往梅潭,寻找陈彭年的印迹。
向导叫陈天祥,一名年约50岁的淳朴汉子。据他介绍,梅潭村现有500多口人,其中80%以上姓陈,村人多田间劳作,又或外出务工,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他带我们来到一幢大宅子前,即陈家祠堂,墙上一些砖上阳刻着“陈祠”二字。
显然,这座大宅子姓“陈”,是陈氏祭祖、集会的地方。
穿过断壁残垣,进入宅子,竟然别有洞天,保留了许多石料建筑,上面的雕刻更是堪称少见的精品:一面横亘在厅堂里的石栏上,三幅石雕精美端庄,中间的一幅为“双龙戏珠”,两侧为花鸟图案;大门处,一对石狮中的一只栩栩如生(另一只已不见),虽倾倒于地面,却威风不减,仿佛翻身即可醒来;一个人手臂伸长才可环抱的红石柱,顶天立地,光洁如新;大门两侧的石雕上,凤鸟雀跃,团云翻涌,毫无半点颓败之气;几面石鼓状的巨大石雕上,都匍匐着怒目而睁的神兽,好似跃起……
时光可以洗刷尘泥,可以洗刷心境,但洗刷不了的,是百年故事,是千年风华。
陈天祥说,这座大宅子是四进式的,拥有三个天井、四个厅堂。他小时候,这宅子还保存得挺好,他在这里进进出出,嬉戏玩耍,把快乐时光与美好记忆都留在了里面。可惜的是,我们去的那天,陈氏家谱的拥有者外出了,我们没能亲眼看到家谱上“彭年公”那三个厚重而又光彩夺目的大字。
或许,好故事总得给人留个好念想。
就如那“千年彭年,彭年千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