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到本位去

  □ 余 霞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村头篮球赛“燃”爆了!这几天,“村BA”频上热搜:一场决赛,现场3万多人观看,网上千万网友围观;不到1200人的台盘村,半个来月的“赛季”,硬是接待了球迷50多万人次。一无耀眼的球星,球员都是当地农民;二无讲究的赛制,有时一比就比到半夜,下雨了球员把毛巾绑在鞋上继续比;三无高大上的赛场,露天场地,不卖门票,没有座位站着看,站着看不到就踩着梯子看……“村BA”凭啥这么火?最耐人寻味的回答是——“因为那里的篮球很纯粹!”

  是啊,体育原本就与劳作分不开,甚至不少项目诞生于此。比如,射箭起于狩猎,游泳源于渔猎,田径类项目原本来自田野。繁复的比赛跳脱种种限制回到乡间大地,全民参与,“热爱”就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这何尝不是体育精神的回归?

  最近还听人分享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的故事。这位去年4月上任的院长,有一张日程表:周一傍晚,带学生跑步;周三上午,办公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去找他;周四下午,主持“惊鸿”系列讲座;周五中午,跟两个宿舍的学生午餐;周五下午,跟学生一对一对谈。

  梅院长曾负责过一门写作课,最大的特色是“面批”。“面批”,不是微信中的“神交”,也不是电子邮件里的“指导”,而是同学生面对面地坐下来,一对一地交流,老师逐字逐句地讲解、释疑,梅院长称之为“全过程深度浸润”。原来如此,跑步、吃饭、“面批”,都是为了“浸润”,多跟学生待在一起,在深入了解彼此、加深师生情感联系的过程中,传道授业、润物无声,这又何尝不是教育原本该有的样子?

  “体育精神的回归”“教育原本的样子”,说到底,就是回到自己的本位去。千行百业、万事万物,都有质的规定性。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一个给人稳定预期的社会,需要信守本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方有不同而和、美美与共。

  而如果发生“位移”、出现“错位”甚至“变异”,就会让人无所适从,导致社会乱象丛生。

  比如,演员是要看德、艺的,与明星是有区别的,拼的是演技、表演艺术,而不是颜值、热度、流量、炒作。就像演员王劲松怒斥拍戏时背不出台词念数字的流量明星:“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

  又比如,学者看的是学术成就,而不是社会活动能力。如果于学问无心、惟发家有意,醉心于“赶场子”、做社会活动家,“主业”冷冷清清、“副业”热火朝天,是决计做不出什么学问的。就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院士所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

  再比如,有的影视创作回避深邃、追求浅白,一味滑向娱乐化、商业化、庸俗化,难怪电影事业家、上影老厂长徐桑楚生前反复叮嘱后辈“要拍正派的电影”;有的文艺批评退化为“友情褒扬”“红包评论”,充当“吹鼓手”、甘愿“抬轿子”,丧失了助益于创作、服务于读者的功能,难怪作家王蒙告诫评论家要出于公心给出真知灼见,要“直起腰来”;有的出版人放弃“把关人”的重要职责,“以市场份额论英雄”,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贡献,难怪老出版家刘杲屡屡强调“出版不是卖皮鞋”“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

  有识之士的谆谆告诫,无疑是对回归本位的呼吁。我们爱看“纯粹”的篮球比赛,我们欣赏“浸润”的教育理念,那么,“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也应该是我们心里的渴求和呼唤。

  信守本位,我们又能为之做些什么呢?突然想起两位新闻界前辈的话——民国时期一位老报人说:“本报虽系营业性质,但不孜孜以‘求利’;同仁虽以新闻为业,但决不仅仅为‘谋生’。”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储瑞耕说:“此生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那就心无旁骛,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份“清澈的爱”,维护职业尊严、坚守职业精神,这就是答案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安义观察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艺术
彭年千年
回到本位去
看见红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