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路峰
在闻名遐迩的“中国金桔之乡”遂川县堆子前镇,有一座罕见的清代建造的私塾书院,名曰燕山书院。
据《遂川县志》以及当地黄氏族谱记载,燕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竣工于嘉庆十一年(1806),前后历时13年。据此数来,燕山书院已有229年历史。燕山书院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等,引起了省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研讨和关注。
四月芳菲,春暖花开。带着神秘感,在83岁的黄其伯老人引领下,笔者走进了这座古色古香的神奇书院。井冈山下的堆子前镇鄢背村井下村小组4号,燕山书院坐西南朝东北,整体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气势宏大,蔚为壮观。
黄其伯介绍,清乾隆年间,黄氏基祖黄由相自广东梅州携三个儿子黄义方、黄义言、黄义齐来到井下村小组。黄由相去世后,三兄弟齐心协力兴建了燕山书院与黄氏宗祠正亮堂。正亮堂大梁上尚存着“嘉庆十一年丙寅”的纪年木雕刻记,见证了岁月沧桑。
燕山书院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外部结构有院门、棂星池、院坪、马厩;内院结构以天井为中心,环绕天井,设置有前厅、下房、左右厢房、讲学堂、文昌阁及辅房组成的四水归堂的四合院式建筑。燕山书院平面呈横排长方形,二井三进,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99间厢房,当地村民称其为“九厅十八井”。房屋过道纵横连贯,有分有合。屋内的门窗、隔扇,大都选用坚硬木材雕刻鎏金,外墙上的窗户用红粉石雕刻而成,古色古香,飞扬俊秀。
进入书院一井大厅,只见左右两侧设有“桂室”“兰亭”厢房,这厢房正是当年教书先生的书房。在书院大厅楼面和二楼回廊、主楼的壁板上,至今还存有百余幅中国彩绘。这些彩绘均取材古代传说,画中文臣武将、大夫仕女、书童随从,栩栩如生,数百张面孔、数百件服饰无一重复。
燕山书院西面为一排大屋院场,牌坊式院门对着坪场与池塘。步入其中,院门牌楼上写有“云峰聚秀”几个大字。牌楼旁有一眼不大的古井,直径一米左右,井水清澈。只是与寻常水井不同,这眼古井只有一米多深,井底垫满了青石板条,井水顺着井口附近的圆孔潺潺而流。
“这眼井水质纯净,一年四季不断流,为周围300余名村民提供生活用水。”村里一个70多岁的老伯介绍。井底明明被封住,水源从何而来?原来,屋后乃一片丘陵,生长着成片的古樟,而树林有较强的蓄水功能,井水通过地下渗透顺势穿过宅院流入古井。
一眼古井滋养了一座村庄,与之相邻的燕山书院,则滋养了一代代先民。
燕山书院有三大特色,除了顶梁、壁板上的百幅中国彩绘画历经200多年依旧鲜艳,古井井底被封,水源却从未干涸,还有就是书院内错落规划了许多小房间。专家们根据书院两侧回廊的结构进行推测,燕山书院与其他书院学生齐聚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同,燕山书院实行的是分班教育,从启蒙到县学,教育方式经历了多次革新。
作为黄氏子弟研习攻读的地方,燕山书院历来十分重视师资,授课老师有家族中的老先生,也有外面请来的先生。黄先生告诉笔者,“听家族中的老前辈说,黄氏子弟及亲戚子弟都可以来这里免费读书,最多的时候有两三百学生呢。这种免费授学的风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书院建成以来,从这里考取的进士有3名,另有30余名秀才、举人等。漫步燕山书院,我们可以一窥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的历史烟云。
2006年,“燕山书院”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对书院进行了4个多月的抢救性维修,书院修复完工后经有关文博专家验收,正式向社会开放。2018年,为了进一步弘扬燕山书院的崇文传统,当地政府投资1.7亿元,兴建了一所占地192亩,建有综合大楼、图书馆、体艺馆等基础设施的燕山中学。燕山中学于2019年秋季正式开学,办学规模6500余人。
又是一年春风浩荡,书声琅琅中,慕名而来燕山书院的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