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纸上村庄,梦里家乡

《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振兴》 人民出版社 陶晓俊 著

  □刘华

  传统村落令人神往。 

  因为,那些村落中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寄寓着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和理想,沉积着民族民间的精神和观念。 

  我们将其称作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也是珍藏中华美学精神的富矿。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精神造就了那些璀璨夺目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形象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深厚的重视建舍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亲和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它不仅能给人们关乎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自然条件,还能提供维系性情学养、气质精神的生态环境。同时,膜拜天地、尊崇自然的情感,成为传统村落建筑及其装饰理所当然必须遵从的艺术法则。建筑虔敬地仰望着天——为了避免造型的僵硬冷峻,传统村落常见飞檐翘角的处理,比如,在祠堂、戏台大面积的瓦檐上,飞檐翘角和龙吻、脊兽等装饰构件,构成丰富变化的曲线,沉重的屋顶因此变得轻盈起来,仿佛翩翩欲飞;建筑温柔地体贴着地——为了不让柱子与地面直角交接形成强烈冲撞,房柱均有石柱础支撑,通过柱础与地面衔接,使二者之间有了柔和过渡,并显现出紧贴大地的稳重、温存。 

  传统村落生动演绎了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用优雅、诗意的生存格调证明:中华美学精神植根于现世人生的沃土。传统村落钟情于由青山、碧水、茂林构成的村落环境,乃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环境的反映。村庄驻于离尘世高远而与天地相近的幽深之处,企望植根现世人生却能超凡脱俗,从中可领略生命的坚守与情怀,精神的虚静与高逸,哲思的积淀和升华。这种环境观也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反映。历史上,有许多仕宦文人或隐遁山林,或纵情山水,形成了既充满自然意趣又富有人格力量的隐逸文化,其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和审美情趣对民间的影响不可小觑。 

  传统村落充分展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营造意象与追求意境的艺术表征。人们对山水景致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遇合过程,支配着人的,是自己的情感。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为自己编织美丽憧憬,以抚慰、激励自己和后人。于是,自然成了有情物。山势龙腾,寓意平步青云;峰作笔架,预兆人才辈出;岩为钤印,象征荣华富贵;水为砚池,可期文运昌盛……寻常的自然景物,因为获得了人的精神寄寓,仿佛灵神附身。而村庄所迷恋的幽曲,则生动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审美心理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给民间建筑留下了与生俱来的鲜明胎记。既迎合了人们讲求含蓄隽永的审美心理,也呼应着内敛自持的集体性格。 

  传统村落作为生活起居的窠巢,堆砌着驳杂的民间礼俗和崇拜,铺筑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一幢雕梁画栋的老房子,往往就是一座吉祥文化的陈列馆。人们在组织纹饰图案时,有的是求物象的谐音意义,有的则是取物象在民间礼俗与禁忌、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中获得的观念意义。自然形态的鸟兽动物、花卉树木是雕饰的重要图案,其客观形象虽然表现为自然形态,其内在却寄寓了充沛的主观精神。传统建筑装饰题材格外重视具有借古鉴今意义的历史传说和戏文故事,这也和体现“忠孝节义”思想的人物形象已为人们的观念意识所神化有关,因此,人物雕刻同样具有祛除邪祟、召唤祥瑞的作用。植根于儒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传统建筑装饰成了人们抒写心志、寄寓理想的最好载体,同时,也成为彰显宗族、凝聚人心的美妙形式,它们与建筑一道,塑造了村庄的历史形象,显示出宗族令人自豪的文化风度,并共同经营着凝聚族人、催人进取的精神氛围。儒雅的日常生活,精细的生存技艺,缜密的内心情感,极为考究地布局在建筑空间,雕琢、描画在人生的祈望之中。 

  传统村落有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大量遗存,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而包含环境文化、祠堂文化、屋宇文化、家居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以及民间礼俗等等在内的村落文化,正是我们民族的根性文化,更加深入地研究传统村落,发掘珍藏于民俗大地的中华美学精神富矿,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于是,我读到了这部《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振兴》。 

  “赣南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是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拓耕耘,浸润赣南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传统村落。”赣南客家传统村落是江西古村落绚丽夺目的组成部分。我曾概括出江西古村落多个突出或独在的特色,云:村落形态丰富多样,中原文化活体遗存,宗族文化源远流长,崇文重教传统深厚,宋明理学烙痕深刻,革命遗迹珍藏颇丰等。其实,这些特色正是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鲜明特色,或者可以说,正是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这些特色代表并强化了江西古村落摇曳生姿的所在。 

  比如,村落形态丰富多样。从建筑风格看,即便赣南围屋,也有丰富的变化,有碉楼般高耸的高守围,有府第般铺展的五凤楼,有以堂横屋为基本结构的围龙屋,有院落和天井相结合的客家大屋,还有借民居为墙体、围护严密的封闭式村落,等等;从文化形态看,赣南传统村落多为聚族而居,本就有着各具特色的家族胎记,然而,为了炫耀宗族渊源和荣耀,并且,因前人是攻读致仕还是经商致富,它们的村落布局便有所不同,公共建筑的功能便有所侧重,甚至,宗祠和民居的形制、风格及装饰往往也各有强调,因而呈现出个性丰富的村落形态和文化风貌。 

  又如,中原文化活体遗存。在赣南地区,不仅建筑、语言、服饰、饮食以及生产、生活习俗,依稀透露出古代中原的遗风余韵,包括宗族观念、民间礼俗和民间禁忌在内的民间观念,更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且根深蒂固。为祭祀祖先、膜拜天地,赣南乡村的民俗事象异彩纷呈,至今为群众乐此不疲。 

  再如,我以为,革命遗迹珍藏颇丰,也是赣南乃至江西最可夸耀的特色之一。诚然,放眼全国,各地不少古村落也有红色遗址遗迹,然而,在江西,丰富的革命历史,大量蕴藏于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里,这恐怕是别处不可比拟的。本书下篇《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所提及的不少案例,正是以丰富的红色历史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支撑和文化资源。 

  毋庸讳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居住理念的更新,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民协发起了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赣州市陶晓俊教授组织研究生们积极参与,实地走访调查每一个传统村落,深入村落,通过笔记、录音、摄影、摄像等方法记录下村民口中最真实的古村落情况。再请当地文化馆相关专业人员面授指导和完善已完成的记录材料。赣州在完成第一二批传统村落调查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后,又投入了其后批次全国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工作。本书便是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的重要成果,它为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留下了科学的文本、珍贵的记忆,留下了纸上的村庄和梦里的家乡,同时,也指示出走向美丽乡村的一条条可靠路径,基于记住乡愁的立档调查,成为保护利用的第一手资料。 

  《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振兴》一书的价值还体现为,它为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范本。当下,有一些地名虽在乡野,确实美丽,可它们更像南北随意可见的创意街区,没有乡土精神、没有地方文化。而此书中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无不指向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传统、诗意格调、营造意象和精神追求,甚为难能可贵。 

  不妨以几个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为例。石城县的秋溪村以溯源文化为主题,其中包括红五军团秋溪整编为主线的红色文化主题,以客家宗祠文化、客家酒文化、重纸、客家手工粉等非遗文化为主线的客家文化主题,围绕赣江徒步探源打造生态休闲的旅游线路;定南的黄砂口村,乃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典范,俗有戏言“小小黄砂口,秀才多过狗”,此村还曾有“黄来叶落”的传说,生动反映了客家人筚路蓝缕,寻找和开辟家园的历史,而该村的规划设计正是抓住山水田园之美、历史人文之美、民俗文化之美、客家传统建筑之美和山水林田湖之美。 

  我由规划设计方案,想象着那些客家传统村落诱人的今日容颜。该书以其用心的立档调查和精心的规划设计实践证明:认真研究与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对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纸上村庄,梦里家乡
“画画就像吃肉一样”
三更有梦书当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