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赣版图书《噔噔噔》获2023年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虚构类特别提名奖。本报特邀小巷对话绘本作者之一王祖民,同他聊了聊儿童绘本创作过程中的二三心得。
——编者
□小巷
主持人:首先要祝贺《噔噔噔》获评2023年博洛尼亚最佳童书,最近也入围了中国好书阅读榜单。愚一是不是您合作的最年轻的文字作者?
王祖民:她应该是最年轻的了。我和曹文轩、彭懿等成熟童书作家合作多一些。
主持人:想请您回忆一下当时是为什么接受了邀约,从《一寸光》到《噔噔噔》,这两个故事从什么地方打动了您呢?
王祖民:是在某一次会的时候,愚一找到我说有文字给我看看,当时看完后觉得挺有意思,我就说以后有机会可以合作。后来她通过出版社联系我,第一本是《一寸光》,我觉得这个文本很有挑战性,所以就接受了邀约。《噔噔噔》是第二本,我看完文本后马上脑袋里就有了想法。
主持人:您此前的创作分享说,有时候画得很快,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有时候会反复推敲,《噔噔噔》您大概创作了多长时间?
王祖民:每本书的完稿时间都不一定的。稿子好、编辑也好,我画起来很愉快,也就很快。这本书的时间比较快,大概两个月。文稿一拿到就很有感觉,觉得这本书画起来肯定很好玩。之前画《六十六头牛》,一次次推翻,画了5年。
主持人: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的评委词里说到《噔噔噔》这部作品让人联想到“ArtBrut(原生艺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读这本书,感受到一种明快、欢快的感觉,作品中也有很多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元素在里面。您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风格来画?
王祖民:我们画儿童读物的都知道,给孩子看的东西,必须要好玩,幽默感要强。成人画一个东西,可能会追求写实,但孩子就会喜欢这种无厘头,喜欢变形或者夸张一点的。“原生艺术”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拙”的方式,幼稚、萌的感觉。实际上幽默性强的画风,确实会更受孩子欢迎,因为他们能在画中找到认同感。另外,从色彩的角度考虑,一本书放在书架上要吸引人,封面我就用红、黄、蓝这三种原始颜色。评委说的“原生”就是这种原生态的感觉。
我觉得孩子的画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我特别喜欢看孩子的画,也经常会在孩子的画中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在画动物的时候,我就尽量画得像孩子画的。
其次,我很喜欢中国的民间艺术,加入民间艺术会让画面更有民俗感,也更有艺术性。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在《噔噔噔》动物服装上加入了民间元素。像母鸡头上戴的蓝印花布,就是江苏南通的特产。我以前在农村的时候,经常看到老乡印蓝印花布。
画《噔噔噔》技巧不多,我尽量用自然的方式去把它表现出来,就是我多年以来给孩子画画的一种自然的流淌。我喜欢创新,不喜欢一成不变地画到老,于是我就尝试了用丙烯颜料来画。有个小朋友跟我学画画,他告诉我“画画就像吃肉一样”,说明他很愉悦。我画《噔噔噔》也像在“吃肉”,很愉悦。
主持人:我还好奇一个地方,就是《噔噔噔》和《一寸光》的书名都是小朋友书写的,这是您的一个设计习惯吗?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王祖民:之前画《我是老虎我怕谁》,排上很正统的印刷体就跟画面有点不符了,很生硬。我突发奇想请跟我学画画的小朋友写写试试看,没想到效果很好,出版社编辑也觉得很好玩,最后就用了。再到后来,凡是画有动物,或者有趣的书,我都会尝试用小朋友写的字,这样亲切感会加强。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是替读者朋友问的,“我能从王老师的画中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的、童真的感觉,我一直在学习如何表达这种感觉,我想请教您,儿童绘本如何把童真的感觉做得更好、做到极致?”
王祖民:也没什么诀窍,分享几个小观点。首先,可以多看看孩子特别是低年龄段或是刚刚学绘画的孩子,可以从他们的画面中学到不少好的东西。其次,一定要掌握孩子的心理,要看一点、学一点幼儿教育、幼儿心理的东西,要了解孩子。另外,可以跟孩子交朋友,看看他们的动作,其实孩子的一些动作跟小动物的动作都是蛮像的。再就是要有童心,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创作的时候,有一件很通俗的事情必须掌握——要会玩,在玩中间你就能看到好多有趣的东西,把这些有趣的东西放到画面里,那么就会生动、有趣。最后,也需要很强的幽默性,你看有些漫画没有文字,但非常有意思,一看就懂,漫画这方面的特点是很突出的,像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因为有趣,在翻阅的时候看着就想笑,大人能看,小孩儿也能看。在画绘本时,我致力于尽量多地把幽默带进孩子的世界里。
儿童绘本在我们国内起步得不是很早,大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引进,绘本真正发展起来大概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发展成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但是想把绘本做得更好,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作品更幽默、更有趣、更受孩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