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诗派的当代启示

  □ 张 剑

  众所周知,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其影响极大,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元明清各代影响不衰,直至近代以来大众传媒兴起,黄庭坚等人仍能借由报刊等现代传媒深入到广大民众生活中。

  江西诗派不仅盛行海内,其影响亦远播海外,尤其是东亚汉文化圈。如成书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后传入日本的《乐邦文类》一书中,就收录黄庭坚《效禅月作远公咏并序》一文,成为黄庭坚诗文流传到日本的较早确证。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高丽甚至出现了以学习江西诗派诗论及诗歌创作为主的朝鲜半岛汉诗人群体,人称“海东江西诗派”。那么,这样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诗歌流派,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以为可用以下三种眼光来概括。

  开放的眼光

  “江西诗派”之得名,源自吕本中所作《江西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领袖,其下依次列25人,然许多皆非江西人。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亦指出:“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周裕锴教授《江西诗派释名新论》更指出,“江西宗派”就是以黄庭坚为宗主的诗歌宗派,并不限定宗派成员的籍贯。

  然而,历史上仍不断有人从地域角度质疑称名“江西诗派”的合理性,江西乡贤甚至逐渐更换了“江西诗派”不甚重乡籍的内涵,重构出重视地域因素的乡邦诗学观念。如明代郭子章《豫章诗话》以江西诗人诗事为题,清代张泰来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宽其时限、严其地限”,皆更讲究入选之人是否具有江西籍的身份。但正如江西当代学者王琦珍先生所言:“20世纪90年代关于江西传统文化的讨论中,竟很有一些学者据此而以为,江西诗派就是由江西文人组成的纯地方文学流派……”

  褒扬乡贤,本来无可厚非,但将江西诗派这样一个源远流长的全国性流派,封闭为纯粹以乡贯为依据、具有排外性的地域流派,其实是降低了地方声誉、等而下之的做法。江西诗派的笼罩越广,作为宗主的黄庭坚及其附着的江西地域因素也就越具影响力,保持适度的开放性,恰能收到饮水思源、万流归宗的效果。

  看来,开放才有吸引力,开放才有大影响。

  创新的眼光

  黄庭坚的诗歌重视文字技巧,讲究作诗法度,句法奇崛,笔意峭健,力避俗熟,曲尽其变,典型体现了宋诗的特色。他的诗歌声誉与苏轼相埒,在诗坛上并称作“苏黄”;但他总结出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作诗方法,易于人们领会和学习,因此后来形成了影响巨大的江西诗派。

  作为江西诗派的灵魂人物,黄庭坚特别重视求新求变的独创性。他强调“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四首》之一),“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其总结的作诗方法和艺术技巧都是为创新服务的,一旦有碍创新,就应打破其束缚,甚至“宁律不谐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题意可诗后》)。

  当然,黄庭坚的这种出新,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问与广博的阅读之上。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不但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他还倡导“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的诗法。所谓“夺胎”,主要指变化发展前人的诗意为己所用。所谓“换骨”,主要指袭用前人诗意而在语言上多作变化。但黄庭坚决不是鼓吹以古人面目为自家面目,而是通过广泛学习古人,熟悉他们,达到与他们对话的高度,才能避免与其重复而真正地推陈出新。

  一句话,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才有出路和生命力。

  文化的眼光

  有宋一代,随着刻书业和印刷术的兴盛,书籍流通和收藏颇为便利。黄庭坚能够广泛读书,是和宋代尤其是江西藏书文化的发达分不开的。

  常少读书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之僧舍,书几万卷。常既贵,思欲遗后之学者,乃藏于山中,时人目其居曰“李氏藏书山房”,而苏轼为记其事云。(王偁《东都事略》)

  这位藏书近万卷的李常,就是黄庭坚的舅舅。黄庭坚少年时代,曾跟随他读书和游学。据统计,宋代三百年中,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藏书家就达700人,是周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书家总数的近三倍,江西藏书万卷以上者达54人,位居各省区榜首。可见江西藏书风气之盛。

  江西读书风气之浓和人才之众亦冠绝两宋,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宋人李道传在为杨万里所写的《谥文节公告议》中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夏汉宁《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汇集了1432位有作品传世的江西文学家事迹,令人感受到宋代江西文学的强大力量。

  由于江西文风之盛,在黄庭坚的大纛之下,聚拢了大批喜爱作诗、读诗、论诗、刻诗的诗人,其中固然有本省人士得近水楼台之便,亦有外省人士负笈前来,江西成为宋代重要的诗歌乃至文化中心之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由此诞生的文化自信,是“江西诗派”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本版稿件根据江西诗派高端学术论坛部分专家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整理:毛江凡、罗翠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井冈山会师95周年
   第06版:省城
   第07版:安义观察
   第09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0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1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第12版:寻赣记特别策划
煌煌诗意
从我的《江西诗派研究》看江西诗派的历史地位
江西诗派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