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农忙季节,贵溪市滨江镇江北村洋角渡组10余户村民却无田可种。据村民反映,他们的田地在贵溪市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中被填埋,却没有拿到属于自己的补偿款。不过,按照洋角渡组村民理事长邱爱国的说法,这10余户村民的田地未在圩堤加固整治工程的红线范围内。镇村干部对征地款的去向也说不清道不明。这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田地是否被征说法不一
2020年,贵溪市启动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资料显示,由于洋角渡组地块的使用需要逐级上报审批,为确保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能在当年主汛期后顺利施工,滨江镇政府采取先用后征的办法解决燃眉之急。洋角渡组村民王文章说,现在工程完工一年多,政府还没与他们签订征地协议。他指着圩堤护坡说,之前他家的农田就在这个位置,现在完全被填埋了。
记者采访时,与王文章有类似情况的还有10余户,被填埋的田地少则0.1亩,多则0.8亩,他们多是一年种两季水稻。“圩堤加固整治工程是民生工程,我们很支持,但被填埋的田地也是要给我们补偿的。”村民见记者采访,围上来说,“相邻的两个村小组的村民都拿到了征地款,为何我们拿不到?”
王文章等人多次找村组干部追问,镇里说征地款已经付给了村里,村里又说给了村小组,村小组却说征地款没拨付下来。
记者获得一份滨江镇人民政府与洋角渡组签订的临时用地补偿协议,临时用地12.7亩,共补偿9525元。合同约定时间为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项目结束后由滨江镇督促恢复原貌。村民表示,这笔补偿款是拿到了,但永久性征地款没有拿到。
村民口中所说的永久性征地款,是指在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红线范围内的征地款。记者了解到,滨江镇与洋角渡组还签了一份红线范围内的征地协议,征地2.258亩,每亩补偿4.08万元,林地12.262亩,每亩补偿1.632万元。
“永久性征地有一部分是属于反映情况的村民。”经手此事的原江北村党支部书记王根水说。洋角渡组村民理事长邱爱国却说,红线范围内的征地不是村民的,而是征收了村小组水塘、沟渠的面积,也是按照农田征地价格补偿,这笔征地款属于村小组。
由于是滨江镇人民政府是与洋角渡组签订的协议,没有与村民直接签,双方各执一词,村民反映的问题一直被搁置。村民反问,难道他们的农田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征地补偿款去向不明
在记者调查过程中,镇村干部不仅对村民的征地亩数、征了谁家的田地心里没数,就是签订了合同的征地款去了哪里,也成了一笔糊涂账。
邱爱群先是对记者说,征地款一直在村委会账户上,建设洋角渡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都未动用这笔款项。可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邱爱群又改口说,这笔征地款用在了建设洋角渡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他称,征地款是补偿征收的集体水塘、水渠,理应由村民理事会支配。
虽然王根水不认同永久性征地全是村集体的,但是他认为经过村民理事会讨论,拿征地款做公益事业是可以的。至于被征收田地的村民没拿到钱怎么办,王根水的解释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村民同意了建设文化活动中心。
不仅是邱爱群关于这笔征地款的去向前后说法不一致,滨江镇领导之间关于这笔征地款的去向,也是说法不一。滨江镇党委书记黄武坚说:“这笔征地款还在村委会的账户上,由镇里代管。”他进一步解释,之前因为村组管账比较混乱,给镇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现在,征地款由镇里代管,村组集体做好方案,他们根据方案,从银行将征地款直接拨付到村民账户。洋角渡组迟迟没有拿出补偿方案,因此征地款仍在镇里的村集体账户上。
蹲点江北村的滨江镇人大主席郑先军却说,这笔钱已经拨付给了洋角渡组。“村小组开会讨论了怎么支配,做了会议纪要,所以拨付了这笔钱。”但拨付了多少钱,郑先军却说不清,他的解释是内部事情,搞不了那么清楚。
超范围用地将补征
村民引着记者来到加固整治后的圩堤上,指着原来自家田地的方位,要么被渣土堆积着,要么被护坡的石头掩盖着。采访过程中,邱爱群和王根水均提出,导致村民田地“消失”的原因,一是租来施工堆料的田地中,有三四亩还没复原,导致村民认为田地被征收了;二是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超范围用地,没有及时测量征收。“部分村民的田地在设计图中未在红线范围之内,但在实际施工用地过程中,圩堤的坡脚向外延伸了,超过了红线范围。”
万亩圩堤加固整治工程的业主单位是贵溪市水利局,该局建管股股长杨银亮表示,他们不清楚具体拨付了多少征地款给洋角渡村民。“我们是负责整个圩堤加固整治工程,涉及27公里,将所涉及征地款、临时征地补偿款、清表费等打包给了滨江镇政府,由他们负责细分,与村民或者与村小组签订相关协议进行补偿。”杨银亮说。
当记者提出,洋角渡组村民的田地可能存在没有复原,以及超红线范围用地时,杨银亮承诺,会尽快组织测绘、设计、测量等专业人员,带着图纸到现场查验测算。“如果临时征用的施工用地没有复原,一定会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复原;如果还存在超红线范围用地的话,可以补签征地协议,向村民支付征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