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为什么爱“长安”

《长安三万里》剧照

  □ 凌 瀚

  这个夏天什么最火?答案肯定是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截至7月19日,它狂揽票房8亿元。随着它的热映,“高适”“李白”“杜甫”等轮番成为搜索热词。而这其中,年轻观众的反应最值得关注:他们跟随电影在实实在在的情境和意境中去背诵、去理解那些光照千年的诗歌,他们在歌声舞影的扬州、铁马冰河的边塞中唏嘘大唐“文艺青年”的人生,他们被繁华的长安吸引、被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友会”吸引、被传统文化吸引。

  摘下动画电影的标签,片长168分钟的《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历史片,在笔者看来,它甚至是一部史诗电影:安史之乱爆发数年后,吐蕃大军突然来犯,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危在旦夕。朝廷持节监军来到高适帐内,询问高适与李白的过往,由此引出了一个歌诗繁华的盛唐,以及一众盛唐诗人的故事。很多追光动画的“粉丝”一直在关注着这部作品的动向。尽管有了“新传说系列”(《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话系列”(《哪吒重生》《杨戬》)的成功,人们对他们的“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仍然有一丝担心。与传说和神话不同,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庄严的景仰,那么,应该怎么来表达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银幕上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诵《将进酒》,与诗友驾鹤飞越星河,在九天之上与仙人共饮,这是“最中国的浪漫”;“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对着高适的背影喊“这首诗是二十年前,我照着你写的”,这是“最文艺的抒情”;“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是最有底气的文化自信……《长安三万里》的火爆再一次证明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只要找到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的表达方式,它就可以出圈。

  其实,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火爆出圈的例子不胜枚举:舞蹈《唐宫夜宴》让人们从小小唐俑爱上了大唐文化,舞剧《只此青绿》让天才的画家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而电视连续剧《清平乐》播出后,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宋词天团”被“追捧”,更是引发了一股持久的宋文化热……

  “何言《长安三万里》?因为它有三万里的流光溢彩,三万里的舞影歌声,三万里百川入海的包容博大,三万里诗书纵横的潇洒才情,三万里戍边将士的热血,三万里诗酒难销的万古情愁。繁华时,它有李白的三万里风流浪漫,危难时,它有高适的三万里戎马征程……”这是猫眼平台上一位观众的留言,一种昂扬的文化自信溢于言表。《长安三万里》的出圈,正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的体现。

  其实,传统文化一再出圈的背后,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以受众的身份去接受、享受传统文化,他们踊跃地利用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中去。他们在各大平台上展示琴棋书画、戏曲曲艺、传统工艺、武术搏击、古风民乐等等,国风成为备受年轻一代关注的热门创作领域。而且,得益于简易化、趣味化、通俗化的传播,这些内容在用户中得到了积极反馈。

  哔哩哔哩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一年,2.74亿用户在该平台观看过传统文化的视频内容,总播放量达到120亿;平台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至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以国风和传统文化为主要创作内容的UP主(内容上传者)有44.6万人……

  年轻一代不仅爱“长安”、爱“汴京”、爱唐诗、爱宋词……他们还在用年轻的力量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能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6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7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8版:拼经济 强省会
   第09版:聚焦
   第10版:省城
   第11版:读书
   第12版:井冈山
我们为什么爱“长安”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饶信岂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