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食“芯片”

9月6日,何强生在育种基地查看晚稻新品种的开花习性。
9月6日,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进行种子净度分析。
9月6日,何强生(中)与科研团队成员在无菌实验室查看胚芽的生长情况。
9月12日,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杂交制种水稻喜获丰收。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翰林 通讯员 薛 南 摄影报道

  9月12日,位于横峰县的一种业基地稻谷飘香,格两优1810新品种今年喜获丰收,全国劳动模范、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何强生忙得不亦乐乎。

  “粮食要高产,种子是‘芯片’。”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的他,深知好种产好粮。39年来,何强生一直坚守在水稻科研育种和基层农技推广一线,为了更好地发展水稻制种产业,他先后与中国水稻所、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何强生的带领下,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各类国审、赣审优质、高效新品种36个,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面积2000余万亩,累计为种植农户增产优质稻谷20亿公斤以上,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水稻、油菜、甘薯等制种生产基地4.9万亩,先后带动横峰县2000余人参与水稻制种,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自给,为筑牢粮仓提供了可靠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杭州第19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06版:庆祝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太空丝瓜
粮食“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