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好的儿童文学,是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不仅有清新的儿童语言,“活”起来的童趣想象,还有真切可感的儿童热望、儿童视角的叙述和选择。本期读书聚焦两部赣版儿童文学新书,一起——

从孩子视角打量世界

▲《大山里的活木偶》 郭海鸿 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乐器王国旅行记》 文/【德】尤莉安娜·曼雅克 图/【德】拉拉·法鲁奇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活”起来的木偶

  □ 马 忠

  近年来,儿童文学领域涌现出不少“非遗”题材的小说,郭海鸿的《大山里的活木偶》便是其中之一。该小说以少年德生的视角,讲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提线木偶的保护和传承故事。

  对读者来讲,这是一本开眼界的书。他写的是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木偶戏。木偶戏俗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那么,广泛流传于赣粤闽边客家地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赣南提线木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民间非遗艺术?跟其他木偶戏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大山里的活木偶》以文学的方式将读者心中的这些疑问一一解答。

  小说的开头就很吸引人。“那坨云又从山坳上飘来了,肯定是昨天来过的,而且前天也来过。一定没错,你看,那像荷叶似的卷卷的边。这云朵像荷叶,也像奶奶煎的荷包蛋。”多么清新的儿童语言!小主人公德生从深圳被接到赣南响水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了小伙伴和大黄狗的陪伴,他渐渐喜欢上了农村生活。一次庙会演出,让德生知道了爷爷曾是一位提线木偶戏艺人。德生对大人口中的“吊线子戏”和爷爷的木偶戏行头产生了好奇,并急切地想要揭开这个谜底。正巧赶上县里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县文化馆的张馆长几次三番从城里带着酒菜来拜访爷爷,做爷爷思想工作请他出山。爷爷深受感动,终于答应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出来。小说用清新畅达如同散文诗一般的笔触,写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下,人与提线木偶的一段丝丝入扣的故事。乡村儿童的成长,同学之间的友谊,美丽的乡村老师和朴素的乡亲等元素有机嵌入其中,使得整个作品充满独特的艺术气息和文化韵味,张扬着人性美好和人情暖意。

  小说中关于提线木偶的描写,有许多精彩的片段。这些片段,完整拼接出了提线木偶“活”起来的过程图。

  那么,小说是怎样让提线木偶“活”起来的呢?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德生的眼里“活”起来。当对提线木偶充满无限渴望的德生第一次见到爷爷的提线木偶时,简直惊呆了!栩栩如生的木偶,在德生的眼里不再是一块穿着衣服的木头,她不仅会“眨眼”,还“想要开口说话”。这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提线木偶的生动形象。二是在爷爷的手中“活”起来。德生第一次看爷爷演示提线木偶,让他大开眼界。对于这个细节,小说先是由爷爷操作提线木偶的动作写起,再写提线木偶变化的状态,“‘走!’爷爷低声叫道,木偶灵活地动了起来,一会儿疾走,一会儿整理衣装,一会儿举手做唱歌状,一会儿弯腰作揖,一会儿挠腮帮子沉思……”本身没有生命的提线木偶,通过爷爷灵巧的双手有了“活”起来的神韵,有了“生命”与“灵魂”。三是在木偶传习所“活”起来。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响水村提线木偶传习所”的牌子挂在了德生爷爷家大门口,爷爷通过手把手传授,让更多人了解木偶艺术。两个乡村少年德生和老鸭成为传习所首批学徒,意味着后继有人,村里的提线木偶戏开始走向新生……

  儿童小说离不开人物塑造,《大山里的活木偶》对儿童特点和心理的把握很出色,人物鲜活、生动。尤其是德生与老鸭这两个儿童形象,还有爷爷、张馆长这两个成人形象,都很真实且丰满。以第二章《爷爷的宝物》为例。五年级开学第一天,德生最要好的伙伴小威转学了,这让他感到非常失落。“中午放学,从出教室开始,老鸭就紧紧跟在德生后面。”“德生走了半天,都没说一句话。他想小威了。”这里,通过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德生的心情和老鸭准备迅速填补小威位置的举动跃然纸上。而食指残缺的老鸭是一个常被同学讥笑,很自卑的男孩。接下来,作者将镜头拉近,聚焦于德生如何接受老鸭的过程。在老鸭心里,所谓“形影不离”就是勾肩搭背。于是,他主动揽过德生的肩膀,德生有点不习惯,便把他的手拿开。老鸭不甘心,再次把手搭上德生的肩膀。这一次德生没有把他的手拿开。“他知道,再不接受这只手,老鸭心里会有想法。”这样戏剧性的画面,细腻而温暖,完全符合少年的特征。再如,作为提线木偶戏的老艺人,由于没人愿意学,没人愿意搭档,提线木偶戏演出成不了气候,爷爷只得无奈地放下,而且一放就是十年。十年里虽然没有正式演出,但是一有空他就拿出来自己玩一玩,用爷爷的话说,“你看见我的行头有半点儿灰尘吗?”道出了爷爷对提线木偶发自内心的热爱。更有肖阿姨、德生爸爸等真切可感的人物,让人敬佩、也让人唏嘘,他们的情感交织,贯穿在提线木偶这条主线上。作品在原汁原味的生活的呈现间,让读者通过故事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也让读者通过感受到在物资极大丰富的当下,提线木偶传承人的内心抉择。

  值得提及的是该书的穿插叙事。这部小说以大山里的提线木偶是如何“活”起来的为主线,把其他人及其故事穿插其间。比如,通过德生的同学小威转学上海、秋芯白血病住院引出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非常自然。但是小说并没有把这些部分当作背景来安排,而是将镜头不断在小伙伴和提线木偶之间闪回,由此形成了小说的复线结构。作品着重描写提线木偶这一主角,同时又不忘刻画其他角色,大故事和小故事结合。这种叙事结构如同南方的榕树一样,最为茁壮的树干矗立于中间,接着生长出其他的枝枝叶叶和气根,让人一眼看过去,既茁壮又青翠,看完心情舒畅。整个小说叙述节奏不疾不徐,平心静气地围绕提线木偶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展开,有爱,有忧愁,有欢乐,还有牵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为了让适龄儿童能读懂这本小说,作者在写作时,通过儿童的视角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情节书写得更加贴近儿童的感受。在代入感上,没有明显的隔阂。每一章都是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牵前挂后,互相照应,给读者一种期待的快感。

  本书细节丰富,语言流畅明快,结构精巧,既能给当下的小读者们带来亲近传统技艺的体验,又有着深度的文化思考,传递着传统文化与儿童文学作品互动的韧性与张力。

  谁能拒绝音乐呢?

  □ 王园园

  有时,偶然听到一段旋律,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猛然被击中。那些经典古典音乐,穿透时间的阻隔,生命力愈发旺盛。识字不多的小孩子,除了被色彩鲜艳的绘画所吸引,也容易接受那些节奏感强、旋律优美的音乐。因为音乐能跨越时间,跨越年龄,跨越认知,抵达心灵深处,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乐器是音乐的发声器,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就跟着新伙伴尤纳斯和鼓咚咚走进《乐器王国旅行记》吧。在乐器王国,我们可以认识不同的乐器,知道不同乐器的特性和形态。《乐器王国旅行记》作为儿童科普读物,知识是其主体内容,但趣味是知识的问路石——“趣味性是激起少年儿童喜爱阅读科普读物的一种酶,一种激素”。诚如托尔斯泰所言,“为了使儿童热爱读书,必须让他们阅读易懂的和有趣的……趣味性乃是有益性和通俗性唯一的标志”。趣味性一方面来自知识本身,如为什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一方面则来自创作者有意加入的趣味,有形式上的,有语言上的,有视觉上的,等等。但在我看来,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可以用形式哄孩子,但无论如何不能用内容哄他们。儿童对真实的内容、对有艺术表现力的或者有教益的内容的要求比我们强烈得多”。

  在该书里,乐器们的脾气,对应着它们在交响乐中的状态,寓教于乐,在趣味中科普。首先是幻想世界——乐器王国的出现。好的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是善于幻想的,他们喜欢富有幻想性的东西,如《我亲爱的甜橙树》里会说话的甜橙树,住进泽泽心脏里的蛤蟆;《大林和小林》里那个懒到吃饭要由仆人为他上下开合上颚与下巴,然后用棍子将食物戳下食道的大富翁;《大红帽》里被大灰狼吃了又从狼肚子里出来的小红帽……在乐器王国里,所有的乐器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可以自己发出声音,不需要人来弹奏,而且还都有自己的脾气,圆号不喜欢被打扰,木管乐器喜欢聚在一起,长号、小号习惯了等待,而打击乐器最喜欢派对了。

  其次是儿童视角的叙述。真正写给儿童的文学,能做到“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乐器王国旅行记》以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展开,引起儿童阅读兴趣。陈伯吹曾言:“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儿童视角的选择,是对儿童的服从,是儿童支配着写作,而这种写作是儿童需要的。在尤纳斯这里,舞动的琴弓,像“一群芭蕾舞演员跳着整齐的舞步”;“光是竖着耳朵听”小提琴的演奏“太累了”,就“原地单腿跳着放松”;一听到号角,还以为是“长角的动物”,“像是能演奏音乐的独角兽之类的”;对于圆号中有个领头的,认为“超级不公平”,因为他跟朋友玩都是“轮流的,这次这个人说了算,下次就换另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儿童视角的叙述,摒弃了成人世界的经验,更能与儿童同频共振。

  最后是插画的辅佐。色彩和线条有着不受约束的表现力,它能产生“1+1>2”的效果。而乐器和绘画,即声音和色彩的搭配,会产生魔法般的效果,将故事精彩呈现出来。比起文字,色彩鲜艳的、生动形象的图画更具魅力,它不仅能表达内容,还能表达情绪、情感等。初被发现的鼓咚咚是在一堆杂物中间的,表情是悲伤的,颜色是红的;当尤纳斯敲它的时候,它是开心的,伴随着一段向上的旋律符号。坏了的钢琴闭着眼,明显不开心;而修好的钢琴则睁着眼,旁边都是它发出的音乐符号。练习竖笛而不能与伙伴一起玩耍的尤纳斯是黑白的,而与乐器们一起开派对的他却是彩色的……插画与文字的互相配合,不仅让儿童知道了不同乐器的形态,达到科普的目的,也使儿童在阅读中更能投入情感和产生共鸣体验。

  科普是目的,但趣味是起点。趣味使其不只吸引了儿童,就连接触乐器不多的我,在《乐器王国旅行记》中跟着尤纳斯和鼓咚咚也认识了好多的乐器,读得津津有味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编者按:好的儿童文学,是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不仅有清新的儿童语言,“活”起来的童趣想象,还有真切可感的儿童热望、儿童视角的叙述和选择。本期读书聚焦两部赣版儿童文学新书,一起——~~~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井冈山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公益广告
从孩子视角打量世界
山川河流上的风云变幻
我的连环画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