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子健
中国人向来重视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然而,历史著作浩如烟海,普通人想要读懂历史并非易事。我爱读历史书,各类历史读物看了不少,但当翻开李不白的这本《透过地理看历史》时,依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观察历史视角独特,以空间代替时间,以“不变”审视“万变”。作者曾是专业地图编辑,另辟蹊径,不以时间为主线,而是以地理单元为轴心,将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放置于变化极小的地理坐标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位”观看历史,也深刻阐释了地理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全书按照地形地貌的不同,将中国分为荆楚、关中、江南、山西、河北、中原等十五个地理单元,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逐一讲解。当读者搞清楚每个地理单元的特点后,就会对发生于此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当时的行为逻辑有更清晰的认知。此时,历史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场景。
本书分析历史的方式也很特别,以问题为导向,站在读者角度引出主要内容。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会大败而归,仅仅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为什么唐以后就很少有朝代在长安定都了?为什么蒙古人南下一定要先打襄阳,而不是直接攻打南宋首都杭州?一个个问题看似平淡无奇,仔细想想,我们还真未必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蒙古军队攻打南宋为例,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他们为何要拼命攻打襄阳。我去过襄阳,古城楼巍峨高耸,加上汉江的卫护,“铁城”确实难以攻克。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这段历史背后的逻辑,让我茅塞顿开。在古代,襄阳属于荆州管辖,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南阳平原和江汉平原之间的唯一通道,易守难攻,属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蒙古大军能攻占襄阳,后面就是一马平川,整个江汉平原产粮区就会收入囊中,同时还可顺江而下攻占江东诸地。可以说,襄阳灭而江东亡,江东亡而天下失。反过来,如果蒙古大军直接走江淮攻打南宋,那面对河流纵横的江南地形,自身的骑兵优势将无法得到发挥,最后很可能形成拉锯态势,那么远离根据地的蒙古人或将以失败告终。如此分析,我们便可以理解蒙古人舍近求远的原因了。像这样的讲解在书中比比皆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语言风趣活泼,讲解轻松自然,在分析历史的同时,也会穿插许多有趣的故事典故。“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荔枝是从哪里运送到长安的?苏东坡吟诵的《赤壁赋》与“赤壁之战”中的赤壁是否为同一个地方?“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到底实力如何?作者用聊天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可谓“有趣、有味、有料”。
历史现象千变万化,历史纠葛纷繁复杂,多一个视角也许会多一分真实。透过地理看历史,是将原本二维的平面历史放入三维的空间坐标中,以一种立体的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犹如看3D电影一般真实感倍增;又好像在借助无人机俯瞰从未见过的风光,让我们看清楚山川河流上历经千年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