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
金秋时节,走进崇义县龙峰林场,满目苍翠,绿意涌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崇义县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刘洪生和往常一样,仔细查看树木生长情况,为林场工人提供森林抚育、间伐技术指导。
三十多年如一日,把青春奉献在林海,刘洪生无怨无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希望给子孙留下一片永续发展的绿洲,让爱绿护绿世代传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刘洪生说。
1988年,刘洪生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崇义,一头扎根于赣西南边界的茫茫林海。他白天翻山越岭,深入山林深处,广泛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晚上则刻苦钻研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当时交通极不便利,有时整个月都住在乡下,时常面临走野路、遭遇毒蛇的风险。”刘洪生回忆。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对全县16个乡镇的立地条件、林分状况都了如指掌。
2004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林农有了山林的收益权和处置权。但在林改过程中,不少林农因经营困难、收益不高而选择外出务工,大片林地无人管理,林地质量有所下滑。时任营林股股长的刘洪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改变林农“只种不管、靠天吃饭”的经营模式,他提出“明确经营主体,创新林业经营组织形式,将采伐与造林绩效挂钩,组建民营林场,鼓励、引导和扶持林农自愿组建家庭联户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的改革思路。
那段时间,刘洪生和同事不辞劳苦,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在铅厂镇长河坝村,他掰着手指头给村民算经济账。他的诚心实意打动了村民,当地率先成立长兴竹业合作社,加强森林管护,盘活林业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刘洪生和同事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合作社和企业加入林业经营队伍。如今,崇义县共有43家民营林场,经营总面积达30.4万亩,产值达40亿元,一片片青山蝶变为绿色“聚宝盆”。
面对社会各界的称赞,刘洪生的回应是:“我其实很普通。要做好林业工作,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崇义县林业资源丰富,有269万亩林地,但森林蓄积量不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制约了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刘洪生和同事经过大量调研和实践,总结出四句口诀——“标识目标树、采伐干扰树、调整疏密度、补植加管护”,让林木经营更加科学精准,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林农改变森林粗放经营模式,树立起“有投入才有产出”的森林管护理念。他负责崇义县营林工作期间,该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9万亩、幼林抚育90万亩,竹林面积由57.1万亩增至70.3万亩,活立竹由7364万株增至1亿株,油茶林面积由11.7万亩增至12.9万亩。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将牢记嘱托,持续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用心守护好这一片绿,让山林更绿、老百姓生活更美。”刘洪生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