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涵养人才“活水” 浇灌乡村“沃土”

——新余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见闻

  本报全媒体记者 江拓华

  10月8日,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彭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正在进行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课:新余市成人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新余成教中心)2021级本科班50余名农民大学生来到这里,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致富带头人面对面,学习产业规划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知识。

  “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我们设置了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畜牧兽医、休闲农业等13个本、专科专业。同时,以乡村为课堂、农民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探索出‘校村结合、就地办学、农闲学习、农忙实践’的办学模式,满足广大农民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新余成教中心教务处处长王新说。

  新余市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考核制度、保障制度等。坚持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原则,农民大学生80%的学习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负担。17年来,该市共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4300余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有7名学员,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了人才支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仙女湖区九龙山乡种菇能手邓亦玮在10月8日的实践教学课上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收获满满。“我正在尝试发展其他产业,这堂课让我收获颇多。”

  早年间,邓亦玮在外省务工,深感农村大有可为的他,迫切想回乡发展,但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迟迟不敢下定决心。2017年,他报考了新余成教中心的专科班,系统学习了种植农业的相关知识。同年,他根据家乡的气候条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决定回乡种菇。

  有专业老师的指导,自己又肯下功夫钻研,邓亦玮种菇第一年便喜获丰收。可是,他很快又遇到了新麻烦:滞销。鲜菇难以储存,他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建立配套烘干厂房,很好地解决了鲜菇保存问题,还开发出干菇产品,拓宽了产品种类。去年,他成立的新余市梦熙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160余万元,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

  2021年,邓亦玮选择继续深造,在新余成教中心攻读本科,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其中,农村电商课程让他深受启发。他根据老师讲授的案例,摸索电商销售,有效弥补了本地销售渠道受限的不足,他也成功从传统农民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新余市以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设置以“种、养、加、管”等为主的特色专业,鼓励广大农民进校深造,提升学历,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开阔视野的机会。截至目前,该市2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均有至少1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  

  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对分宜县双林镇秆坑村党支部书记朱丽珍来说,在新余成教中心的学习经历不仅开阔了眼界、结识了人脉,还帮助她找到了农村工作的“秘诀”,那就是依法依规、用心用情。

  刚担任党支部书记时,朱丽珍心里没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为此,她报考了新余成教中心,就读该校本科2021级农村区域发展班。学习了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发展规划等课程后,她更加系统地了解农业政策法规等,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开展农村工作更加顺手。

  今年,朱丽珍立足村情,因地制宜,通过争取乡村振兴资金等方式,适时引进养殖场,发展养殖产业。她引导养殖场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脱贫户就业。此外,她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得到村民一致认可。

  乡村要振兴,“领头雁”得强,学历高、干劲足、有活力的村两委班子成员至关重要。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新余成教中心创新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提升班和村级后备力量学历提升班。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培养了290名村党组织书记及村后备干部;全市88%的村两委干部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覆盖44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管理处),村两委班子成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战斗力持续增强。

  引领农村新兴风气

  渝水区罗坊镇彭家村致富带头人李正保是新余市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在新余成教中心完成学历提升后,他种植蜜橘十余年,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橘能手。在他的带动下,罗坊镇东边村村民宋卫保、长龙村村民廖小根也加入进来,走上了致富道路。

  新余成教中心因势利导,聘请李正保为“农民导师”,将他的果园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员实地感受、实际操作。目前,该校聘请了50余名行业专家、技术能人担任双师型教师,建立省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1个、市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5个,常态化、多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员学有所得。

  在新余城区开畜牧业技术服务公司的廖金平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早就想圆自己的大学梦。为更好地提升服务品质,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报考新余成教中心,成为该校2014级专科畜牧兽医班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学校教授了许多新技术、好技术,我可以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了。”廖金平说。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吸引乡土人才逐渐回流。分宜县钤山镇金鸡布村致富带头人王春花在外省接触到黄茶后,决定将其引进回村。这一想法,得到该村党支部书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2015级学员万耀根的大力支持。他帮助王春花选址、种植、销售,黄茶产业越做越大,不仅成为金鸡布村的重点产业,也成为分宜县的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探寻上饶文旅“出圈”背后的故事
~~~——新余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见闻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深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综合
   第12版:财贸
这里的风景为何让世界瞩目?
涵养人才“活水” 浇灌乡村“沃土”
渔光互补
2023赣南脐橙产销对接大会在信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