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周源
为民解忧,为企解纷。今年以来,上饶市实施“大抓基层年”活动,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德兴市人民法院以此为契机,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方便群众诉讼、就地化解群众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动前移服务阵地,用心用情用力为民纾困解难,以便捷的司法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
诉讼服务“有效率有温度”
诉讼服务中心作为窗口部门,是群众了解法院的第一站,是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更是群众与法院的连心桥。
11月1日下午,刘女士体验了一次德兴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走进一扇门,事务一站清”。此前,因为被人拖欠货款一年之久,刘女士不得不到法院起诉。当她步入大厅时,机器人“导诉员”向她介绍窗口功能并进行办事引导,不到半小时,刘女士便在6号窗口办理了立案手续。
“本以为要大半天时间,没想到一下子就把事办成了。”完成立案登记后,刘女士细细打量,中心还配备了急救箱、药品、老花镜、便民伞、充电桩等物品,这让她感觉中心既有效率,又有温度。
为持续深化便民举措,不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群众工作成效,德兴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高效落实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调解速裁等全方位、多功能的“一站式”诉讼服务。
针对此前群众反映的排队立案时间长、诉讼事项烦琐等服务堵点,德兴市人民法院不断拓展“互联网+”诉讼服务,全面畅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立案渠道,通过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微信小程序立案、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多元调解e平台、12368热线等通道,为群众提供远程自助立案、在线音视频调解、诉前委托鉴定、互联网远程庭审等诸多服务,真正做到了一次办、线上办、快速办,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联村法官+”快速化解矛盾
“群众打官司,既是讨说法,更求解法。”德兴市人民法院院长赖晓说,“通过人民调解等非诉解纷方式,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矛盾。我们把非诉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深化‘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纠纷解决模式,充分发挥诉前调解优势,让更多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化解在诉前,有效减少了诉讼增量。”
今年7月,按照“努力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的工作思路,德兴市人民法院全面推进“联村法官+”工作机制,60余名法官、干警结对服务130余个行政村(社区),通过构建“法官+调解员+网格员+群众代表”联动解纷模式,切实从源头上减少案件数量,快速化解矛盾纠纷。
“杨庭长,我们村有两家人因为彩礼闹矛盾,村里和乡里组织多次调解未能成功,我们怕矛盾会加剧,希望你能参加调解。”10月30日一大早,界田人民法庭庭长杨光林接到网格员电话。纠纷源于小李和小陈经人介绍后闪婚,没多久便闹离婚,对返还彩礼金额双方家属争议很大。接到电话后,杨光林与乡镇干部、调解员、网格员、群众代表共同组织双方家属进行调解。杨光林现场辨法析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调解协议。
目前,该院多元调解“菜单库”已覆盖劳动争议、婚姻家事、道路交通、金融消费、银行保险、行政等众多纠纷领域,从法院“单打独斗”向职能部门、调解组织“联合作战”转变,逐步实现了矛盾纠纷从“解决得了”向“解决得好”转变。今年以来,该院“联村法官”已调解案件315件,调解成功207件,为社会文明和谐、家庭和和美美贡献法治力量。
“绿色通道”护航民营企业
聚焦企业在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德兴市人民法院通过主动履职展现政治担当和法治担当,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因为时间紧急,我一大早就出门了,生怕今天办不好,没想到涉企绿色通道办事效率这么高,真是太感谢了!”10月31日,江西某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德兴市人民法院涉企绿色通道频频称赞。
此前,原告江西某设备有限公司因不服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故以其为被告诉至德兴市人民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原告反映,本案受工伤的第三人已经依据《工伤认定决定书》向当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且将于次日开庭,亟需该院出具受理案件通知书中止仲裁。
该院诉讼服务中心利用涉企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原告进行了办理,审查-扫描-登记-立案-出具受理案件通知书,全流程加速,为当事人解了燃眉之急。
享受同等待遇的,还有某招商引资企业,德兴市人民法院立案庭为其开启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一次性解决该企业的17件劳资纠纷,不仅帮助企业省去了诉讼费等诉讼成本,还避免因诉讼程序周期过长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为进一步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民营企业法治化环境,德兴市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为民、亲企、惠企、护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立涉企绿色通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司法服务”,高效运转“收转发E中心”,依托“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最大限度缩短办事环节、立案时间,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法治化环境措施落地落实。